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豐收節“5個100”系列筆談①
品牌農產品:豐收時節恰逢“君”
房寧
秋風帶來豐收的訊息,也把品牌的魅力傳遞。在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大幕將啟之時,推選發布“100個品牌農產品”,就是要在歡慶豐收、城鄉融合的大場景大氛圍之中,開啟品牌農產品與市場、與消費者真切互動、深度結緣模式,讓廣大消費者與農業品牌培育者之間從“最熟悉的陌生人”變作彼此“對的人”。通過節日提供的大平臺,實現產銷精準對接,幫助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發現價值,最終既讓農民滿意,也讓市民滿意。
品牌農產品是資源稟賦、品質農業、匠心經營、農耕文明的凝結和升華。農業品牌的成功培育、被市場認可,是農民群眾創造的最大最美的豐收果實,也是城鄉共享豐收、提高生活品質、提升農業價值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在這100個品牌農產品中,不論是長白山人參、高郵鴨蛋、西湖龍井這樣的歷史名產,還是攀枝花芒果、威海刺參這樣的新晉名品,都有著厚實的產業基礎、過硬的產品品質、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多年來支持著一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引領著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要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現“品牌興農”,就要引導全社會更多地關注農業終端產品和品牌,更好地發現品牌價值,促成優質優價。
農產品品牌的價值關乎山水、風物、人文,有生命,有故事,有情感。通過豐收節為媒牽線搭橋,讓各界消費者與品牌農產品相遇,在特定的場景里消費,對品牌的內涵、價值就會有更真切的了解。就如同要了解一個人,常要去他家坐坐、跟他的親戚朋友聊聊天一樣。農民豐收節為品牌農產品與市場、與消費者提供了這種“遇見”“牽手”的機緣。豐收節還采取“1+6+N”的方式,引導各地策劃各具特色的活動,與阿里、京東等平臺打造“豐收購物節”,為產銷精準對接、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發現價值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對的時間、對的場景,面向“對的人”,是農民豐收節活動之于品牌農產品推廣的最大的意義。讓消費者身處瓜果飄香的田野、鳥鳴山幽的林間或者親切恬靜的農家院落,摘一顆帶露的果實、嘗一口開鐮的新米、煮一壺本真的香茶,聽一段原生態的歌謠……品牌走下紙面、躍出展廳,在廣闊的鄉間田野上完成富有生命力的場景傳播;借由走進鄉間、與農民共享豐收喜悅的他們,在“朋友圈”里完成更具說服力的口碑傳播。
一方面消費者觀念轉變,講究個性品位和綠色健康;一方面農業提質增效,進入品牌時代。我恰好成熟,你恰好到來,在這個共慶豐收的節日里,遇見彼此,就是收獲。
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鄉村文化活動選登
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玉山鎮馬塘村:
磐安“趕茶場”
磐安縣是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趕茶場”活動是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趕茶場之秋社”是磐安縣玉山一帶茶農以許遜的傳說和對茶神的崇拜為核心,以當地茶文化為基礎,以茶場廟廟會為依托,以古茶場為主要文化展示舞臺而展現的民俗文化活動,群眾參與面非常廣,歷史文化沉淀深厚,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豐富。
“秋社”,原來是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清朝中葉以后,延遲到農歷十月,后逐漸固定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在玉山古茶場舉行。玉山區域及周邊地區的茶農在秋收之后,紛紛到古茶場來聚會慶豐收,鄰近縣市的商人也來此設攤布點,當地茶農以茶待客,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從而形成聲勢浩大的慶豐收民俗活動。“秋社”期間的傳統民間藝術節目,有“迎大旗”“迎大涼傘”“疊羅漢”、先鋒、銅鈿鞭、扇子舞等等,每年參加表演的茶農就達2000余人。隨著文化旅游的不斷推進,地域文化特色濃厚的“秋社”是磐安節慶旅游的主推項目,成了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活力平臺。
山東省平度市鄉鎮:
農業“四季節慶”文化活動
平度地處山東半島咽喉地帶,屬四季分明的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優越的自然條件生長出品種齊全、質好量大的糧油果菜桑茶等大宗農產品,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等19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與登記,是全國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最多、最集中的縣級市。近年來,平度以春、夏、秋、冬為四個時間節點,興辦起云山櫻桃節、明村西瓜節、大澤山葡萄節、馬家溝芹菜節等農民豐收節慶活動。
四個節慶活動平均辦節歷史在10年以上,其中大澤山葡萄節延續32年,成為全國知名的農產品節慶活動,一串葡萄串起大產業;云山鎮大櫻桃節興起于2006年,12年來已經發展成全國大櫻桃主產區之一;同樣自2006年開辦的明村西瓜節,西瓜種植面積已達7萬畝,形成了京欣、早春紅玉等5大系列、30多個品種,西瓜年總產量約2.8億公斤,是江北地區重要的大棚西瓜生產基地;馬家溝芹菜節開辦于2005年,至今已舉辦12屆。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李莊村:
洛陽會盟新米節
洛陽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孟津會盟歷史文化更顯厚重,近年來形成了孟津特有的萬畝稻田、萬畝荷塘、萬畝梨園、萬畝魚塘,該地被譽為“河洛江南”。千年黃河農耕文明在會盟銀灘周邊的近20個村莊持續傳承,每年豐收季節,這里的河洛兒女用新米節這種獨特的方式慶祝豐收的盛景,分享豐收的喜悅。如今這里的農耕文化、農業節會和鄉情民俗,已深深地影響到周邊地市,特別是豐收季節周邊市民到現場購買新米已形成傳統。
會盟銀灘農業觀光園區是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園區)、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河南省鄉村旅游示范休閑農莊,該園區于2003年創建,2008年開始實現公司化運營,并逐漸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多個農業主題節會:春季的“洛陽會盟梨花節暨銀灘春耕節”、夏季的“洛陽會盟荷花節”、秋季的“洛陽會盟新米節”、冬季的“十里銀灘·黃河燈會”等節會在當地有一定的知名度。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師六十八團:
稻香文化旅游節
金秋時節賞美景,稻花香里慶豐收。每年9月10日,四師六十八團都舉辦稻香文化旅游節。節日里,伊香廣場賞稻香歌舞、觀稻田美景、品農家美食,旅游節系列活動讓游客著實領略到了稻香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旅游節上,彩旗飄揚、稻香撲鼻的伊香廣場已是人頭攢動,建成的巨大金紅色鯉魚和金黃色稻穗造型,寓意著六十八團有著“魚米之鄉”美譽。廣場不遠處,一望無際的稻田里沉甸甸即將收獲的稻谷隨風擺動。景區內,用稻草制作成的河馬、犀牛、直升機等各種造型把伊香廣場裝扮一新、獨具特色,游人們紛紛攀上稻田觀光塔取景拍照。
如今的六十八團已發展成為兵團最大的水稻主產區,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生產的“伊香大米”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4年,六十八團稻田景觀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稻田景觀”。
云南省雙江縣勐庫鎮:
雙江祭茶祖茶文化節
2015年農業農村部把具有500多年歷史的云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目前國內外已發現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廣、原生植被保存最為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神農祠位于雙江自治縣勐庫鎮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庫大雪山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山腳的古茶谷中心地帶核心保護區,距勐庫旅游小鎮10公里,距雙江縣城29公里,雙江人民奉之為“茶祖”。
自2006年以來,雙江縣先后在神農祠舉辦了臨滄首屆茶文化博覽會雙江分會場活動、中國·雙江冰島茶會及4屆全國茶友茶鄉行活動等大型祭祀“茶祖”文化主題活動。祭茶祖是尋根炎帝神農,拜謁神農,是民族傳統茶文化的承繼和延伸,是與祖先的心靈對話;尋根問祖,是民族傳統茶文化回歸本源的契合。12年來,茶文化節開展助推了雙江縣茶產業的發展和休閑農業的發展,讓保護區遺產地的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三會鎮羊兒灣社區:
蠐蟆節
“十四送蠐蟆”是川北地區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間傳統節目,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話)地區以及附近地區(比如嘉陵、順慶、西充、南部)比較盛行。歷經演變,已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為南充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蠐蟆瘟”襲擊了當地村民。于是當地鄉親就用自制的“蠐蟆燈”,揮舞著捆扎的火把,抬著彩龍,敲鑼打鼓地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趕走“蠐蟆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戶戶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俗延續到了現在。
蠐蟆節的主要活動就是送“蠐蟆燈”和小孩子搖嫩竹,正月十四清早,鄉親們就開始忙碌著制作“蠐蟆燈”。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就點燃自家的“蠐蟆燈”,吹著嗩吶、敲著鑼鼓、抬著彩龍、揮舞火把,浩浩蕩蕩地朝村邊的小河走去,人們把“蠐蟆燈”插入土中或放入河里。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