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8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人才興鄉村旺
——貴州省六盤水市做足“第一資源”大文章
本報記者 劉久鋒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進入新時代的貴州鄉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近年來,因“三線建設”成長起來的六盤水市一直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大力實施“人才振興”戰略,著力在抓引進、重培養,創機制、增活力,優環境、促開發等方面下功夫,為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人杰地靈:兩位全國十佳農民出自同一個市
“我曾經以煤炭起家,深知煤炭產業給環境帶來的破壞有多嚴重!蔽羧铡懊豪习濉,如今的盤州市普古鄉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陶正學深諳轉型發展是大勢所趨。
2012年,有心回報桑梓的陶正學決定轉型——從熱門的煤炭轉到冷門的農業。
憑著對家鄉的了解和多年的經營經驗,陶正學敏銳察覺到窮就窮在一個“散”字上:資源散、資金散、思路散,必須找條紐帶把村里有限的“山、水、地、人、錢”串起來。
這條紐帶就是“股份制”。陶正學開始在娘娘山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通過“三變”,村里的生產要素由“散”到“統”,村民通過“入股”也可獲得三份收入:務工收入、土地租金、按股返利。
依山就勢,創新發展,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在他的家鄉舍烹村徐徐展開。
旅游景區景點的開發,讓閑置的荒山、河流、洞穴、深溝變成了賓館、飯店、旅游景點、水上樂園和游客接待中心,“沉睡”了億萬年的資源開始造福人類。3年多來,普古鄉舍烹等8個村的農業、旅游等資源轉變成了資產優勢,2220戶5455位農民成為專業合作社的股東,1161名貧困人口實現了精準脫貧。
曾經貧窮的舍烹村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鎮”,成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發源地之一,誕生了聯合附近八個村莊、一個合作社的娘娘山聯村,陶正學也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民。
不遠處的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在全國十佳農民、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帶領下,特色養殖、釀酒、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搞得紅紅火火,也讓周邊的村寨甚是羨慕。
“一家富不是富!睅r博村向上級黨組織申請,與相鄰的蘇座、魚納兩個貧困村抱團成立巖博聯村黨委,以強帶弱,共同發展。
在酒香四溢的巖博酒廠,記者碰到了正在包裝線上工作的沈米術。這個48歲的魚納村村民,因為“聯村”,被招聘進入了廠里工作。相較于之前守著自己的“一畝二分田”混日子,現在每個月1800元的基本工資,還包吃包住,讓她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兒了。
因為“聯村”,打破了區域壁壘,蘇座、魚納兩個貧困村的村民也能“搭車”巖博,尋找到新的掙錢機會。同時,圍繞著巖博,兩個村還正在謀劃互補產業,重新拾起了產業振興的信心。
深耕鄉土:本地人才發揮主體作用
實現鄉村振興,除了吸引外來人才,更重要的是發揮鄉土人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在六盤水采訪,當地人總會提到引以為豪的一種水果:刺梨。昔日毫不起眼的帶刺小果子,如今成為當地群眾眼中的“黃金果”。這一切的變化源于一個叫陳林的當地人的帶動。
陳林從六盤水農校畢業后回鄉從事農業,一心想要改善當地經濟狀況的他,發現刺梨耐旱、耐澇,抗病蟲,適宜在當地種植。
于是陳林開始小范圍種植刺梨進行示范,2009年,貴州遇上了特大干旱氣象災害,當年的玉米基本上沒有收成,反而刺梨掛果情況非常好,于是更加堅定了陳林推廣刺梨產業的信心。
2011年,陳林成立了貴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安排當地就業人員200余人,解決剩余勞動力200多人。隨后借助政府和銀行貸款的扶持,企業越做越大,銷售范圍擴大到云南和貴州兩省。
如今,刺梨產業已經成為貴州森林生態的一個大項目,天刺力公司自有的4萬畝基地帶動了8700多農戶種植,其中貧困戶有2700家。從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再到現在帶領農戶致富的企業家,陳林是萬千新“三農”實踐者中的優秀代表。
“外來和尚好念經,一味地引進外來人才看似是一個十分明智的決策,但卻忽略了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這種觀念是一種偏失的觀念。我們更應當發揮本地鄉村能人,農村人才的作用。”六盤水市農委機關黨委書記胡代春說。
水城縣澤能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國能是地地道道的當地人,過去長期在外面做生意。2010年,杜國能回村建起了紅心獼猴桃基地,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選擇回鄉發展,不僅僅是思鄉情節,更多的是想幫家鄉的群眾一起致富!倍艊苷f。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杜國能意識到,與其到外面去請專家來指導,不如培養本地的“土專家”更實在。
“一些鄉村能人學歷不高,但他們往往有一技之長。這種能人在鄉村常常有較高的威信,對鄉村也有深厚的感情。發現這些鄉土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倍艊苷f。
如今在杜國能的獼猴桃基地,本土的技術能人就有7個,他們對當地的土壤、氣候等資源更加熟悉,對獼猴桃的管護形成了一整套本地化的操作規程,確保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下好先手棋:培養一支優秀的農村人才隊伍
據資料顯示: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8萬人,其中,獲得頒發證書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僅為600人,占總培訓人數6%不到。其中培訓模式缺“地氣”、缺乏優質培育對象等成為農村人才振興的掣肘。
貴州省農委人事處副調研員高宏偉認為,目前鄉村在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個是存量勞動者素質偏低;其次是人才留不住、引不進;此外,人才返鄉在土地、戶籍、醫保、社保等制度方面的機制不暢阻礙了鄉村人才發展。
“鄉村振興還應實施人才協同戰略,系統解決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落后的現狀!痹诟吆陚タ磥,一方面,要到農村一線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堅持以培養當地農民人才為主,加快實現由簡單“辦班”向系統“育人”轉變。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著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振興。而六盤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繼續下好‘變’這一先手棋!焙赫f。
為此,今年年初,六盤水市啟動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試圖通過加大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以科研項目合作、新產品研發、農產品精深加工、儲藏、保鮮等為載體柔性引進農業高端人才,提升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素質,促進農業科技人才逐年增加,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行動方案指出,到2020年六盤水市將引進農業高層次人才300人,同時以省市農業龍頭企業核心、專業合作社紐帶、家庭農場為突破,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3000人,以種植養殖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村青壯年、返鄉創業農民工為對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培訓農村繡娘、電商、家政、旅游等農村實用人才5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達到15萬人,每個行政村有兩名以上技能示范帶頭人。
短評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只有多措并舉,破解人才瓶頸,充分發揮人才潛能,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作為一座因“三線”建設而興起的資源型城市,六盤水已經成為貴州西部城市群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而在破題“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中,六盤水正用發生在鄉村的巨大變化,證明著自身路徑的有效性。
育樹成蔭,帶領成群。培養優秀的農業人才,回鄉發展。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越來越多的返鄉人才,有鄉愁、有知識、懂技術、懂管理的職業農民,在鄉村廣闊的田地里施展所長,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為鄉村振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數量由最初的少數發展到成群成片,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人才回歸,政策導向。要培養“一懂兩愛”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支撐。就要加大鄉村振興人才選拔培養力度,加強培訓學習、結對包聯幫帶、完善考核機制等方式,不斷激發活力,提升能力素質,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地示范帶動小農戶發展。在多方政策支持下,一支充滿生機活力的農村創業創新人才隊伍漸成氣候,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批批優秀的職業農民回鄉貢獻自己,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長,但是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大批職業農民的鼎力相助下,鄉村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振興計劃指日可待。
相關標簽:貴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