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2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深 化 農 村 改 革 的 江 蘇 脈 絡
——江蘇農經學會“紀念農村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沙龍側記
記 者 沈 建 華
在全國各地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10月19日,江蘇省農村經濟學會在儀征市舉辦“紀念農村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沙龍活動。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有關方面領導和知名專家學者,在會上熱情回顧,深入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成績和經驗,圍繞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改革發展思路和政治政策建議。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多次參與中央一號文件起草工作的原江蘇省委農工部長、全國知名“三農”專家吳镕,對全國和江蘇農村改革脈絡的理析,清晰而生動。記者記得他在對改革30周年的回顧總結中,就有一段簡潔精辟的妙論。他認為,農村改革的成功,主要得力于“群眾首創,上下互動,分散決策,堅持不懈”,引來掌聲不斷。對改革40周年的回顧與總結,這位耄耋老人,依然思路清晰,語言風趣。
曾多次參與中央一號文件起草工作的原江蘇省委農工部長、全國知名“三農”專家吳镕
“198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結論,把包產到戶說成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合作化理論的新發展’。這兩句話是了不得的,我認為這兩句話的分量非常的偉大,這是一個大轉彎!”他說,當時,我們江蘇省泗洪縣上塘公社墊湖大隊的包產到戶,比安徽小崗村還早兩個月,還上了人民日報(1981年3月4日),題目為《春到上塘》。
原省委農工辦主任、現任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主任的諸紀錄同志,近來撰寫了一篇很有深度的長文《農村改革的江蘇貢獻》。他在沙龍會上,回顧總結了江蘇對深化農村改革的十大貢獻之后,得出三點基本結論:
“第一點基本結論就是看來看去改革還是農民創造的;第二點結論就是除了農村創造以外,還要靠一些功勛式的人物來總結、推廣、指導。譬如,像我們省這個層面的吳老部長,就是江蘇農村改革的設計者、參與者、推動者。我有一個例子非常清晰,就是一開始多渠道流通的時候,很多地方講流通的這些人都是二道販子。吳部長寫了一篇文章《百萬雄雞下江南》,他在《農民日報》上頭版頭條說,應該鼓勵蘇中的農民把雞販到江南,販到上海。沒有這些領導者、思想者的貢獻和推動,改革也許不會這樣加速推進。”
回顧與總結過去,是為了著眼今天和將來的改革與發展。省人大常委會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吳沛良同志的發言,則從立法、執法和優化農村改革發展環境的角度,做了深刻的闡述。
他介紹說,省人大農經委近期主要做了和正在做著四點工作,來參與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一是農業的立法。我們把江蘇的涉農法律法規全部梳理了一下,發現很多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新時期需要,很多沒有修改,甚至有很多沒有作廢的,光審批,不作廢,光審批不修改,越審越多,甚至還有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第二個問題就是執法監督,這個大家很清楚;第三項工作是像我們人大的“三農”工作主要是一個重大事項的決策,比如說我們前幾年搞的秸稈綜合利用的決定,這個很重要。然后是環境污染處理決定,然后依法推動攻堅戰的決定,為了這個決定我們今年人大也進行了改革,人大建立了智庫,組織了一百多個專家,為人大立法、監督執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創造良好條件和氛圍;第四項工作主要是聯系代表、服務代表。我們省人大代表里面涉及到“三農”的有57個,一共有70個人大代表,為調動更多精英參與農村改革發展發揮更多更好作用。
剛剛從緊張的深入調研工作中趕來,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同志的發言,總結回顧了江蘇四個方面的探索:探索創建了一批“江蘇路徑”,特別是在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鎮企業發展方面成功的經驗和路徑;探索創建了一批“江蘇模式”,包括農村土地改革方面的模式;探索形成了一批“江蘇標準”,包括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標準,我們也制定了市場交易的實施細則,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楊時云同志更多地著眼于當前與今后的農村改革發展。他說,下一步怎么樣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切實安排好的工作。最主要的還是要圍繞著改革開放,圍繞著推進三大改革來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從我們農業系統角度來講,我們還是圍繞著土地承包地三權分治改革和集體經濟改革等改革,重點注重從四個方面來做好工作:一是注重運用系統化思維,來推進農村三大改革;二是更加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確保農民分享改革的紅利,農村改革40周年之所以成功,關鍵就是盤活了農民的紅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確保農民的獲得感;三是擴大農村機構管理的陽光行動;四是注重強化問題導向。譬如土地確權以后的一些遺留問題,特別是一些信訪問題,給我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等確權登記以后要把遺留問題處理好;再就是登記辦證的成果應用,我們確權以后的數據很多,怎么把這個數據用到我們農村土地改革過程當中,發揮應有的效應;第三個是把各個財務平臺整合起來。在這個方面我們通過信息平臺,讓農民知道,擴大農民的事權,讓農民參與、知情,而且也要很好的監督;第四個是注重農產品供給。結合農業系統的工作,我們下一步更多的要在農村改革方面進行深化,尤其是三大改革,來進一步的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完成好省委省政府交給我們的具體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職能。
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要求和安排,正在緊鑼密鼓地參與推動和承辦“蘇標大米”省域品牌創建的江蘇省農業品牌協會負責同志,在發言中,從新世紀以來的17個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與上世紀數個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比較,從農村發展全要素的優化配置、多要素的的聯動發展等角度,深入闡述了改革40周年的核心內容和重大意義。
他認為,2010年以來,特別是2013年以來,中央對要素配置的重視程度,與“三農”問題的解決是同步的。2010年之后,中央一號文件從只有一兩處提到“要素”,到2018年七個地方提到發展要素,與三中全會提出,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全要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總書記在小崗村深化農村改革座談會上講,深化農村改革要實行多要素聯動,都表明發展要素的優化配置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的權重的演變和趨向。因為,隨著改革發展的進程和深化的程度、力度,包括農村經濟在內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靠經典意義上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這三個要素發揮作用了,它需要更多的要素來聯動,尤其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所以說中央強調了這兩個關鍵詞,全要素和多要素,也讓我們看到了深化改革發展的方向。而農業品牌建設,需要集聚更多優質的發展要素,是一個良好的有效載體,集聚的最終結果,將會實現和證明著各種發展要素優化配置的方向和它的重點內容。
相關標簽:江蘇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