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王學新 許金安 郭建立 記者 陳顯萍
趁著農閑,新安縣鐵門鎮土古洞景區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建設高潮。散落在村里的青磚漢瓦、料姜石、廢棄的老盆盆罐罐等被重新派上了用場,一周時間,幾面古色古香的景觀墻便壘砌完畢,成為又一景點。
土古洞社區因村子有一條1500多米、始于漢代的藏兵洞而聞名。社區按照“上山”“入洞”“下水”“洗心”“四位一體”規劃思路進行打造,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打造成了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紅色文化、古代軍事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今年10月1日開園試運營,目前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5萬元。世世代代以農為生的村民,第一次償到了旅游帶來的甜頭。
“農村變景點、農民變旅游從業人員、農產品變旅游產品”。土古洞的變化是新安以生態美、人文美、產業美、鄉風美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美麗鄉村+”的特色融合發展之路,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做“大”旅游,保護美麗生態。借助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等資源優勢,新安在精、深、全上全面整合旅游資源,不斷延鏈補鏈,提出“發揮資源優勢,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接待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景區的目標。依托龍潭大峽谷、黛眉山、青要山等知名景區帶動,“磁五倉”洛陽西線游補充,聚點成帶、以點帶面,形成“眾星拱月、銀河燦爛”之勢,初步形成了南部文化旅游、中部農旅融合游、北部山水旅游,構建生態對接、環路連接、獨具特色的“三帶一圈”旅游新格局。2017年,該縣共接待旅客98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6 億元。
做“強”文化,傳承美麗鄉愁。村落是文化傳承的寶藏。該縣石井鎮的寺坡山村和東山底村均以青石瓦房建筑保存完好、古木古樹多、民風自然淳樸和歷史悠久而享譽四方,先后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在加強保護的同時,該縣依托兩村緊鄰龍潭大峽谷景區和黛眉山景區優勢,加大宣傳推介力度,讓旅客在游覽秀美山水后,又多了一個了解古村落的機會。在生態優先、崇尚自然理念的引領下,該縣北冶鎮一帶傳統的制陶技藝被再次喚醒,經各方努力,甘泉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保護名錄,如今古窯村文化旅游項目已經啟動,規劃面積6.37平方公里,總投資4.36億元,以古窯、民居、古道以及制陶工藝為載體,打造中原古村落文化遺址旅游勝地和千年陶瓷古窯文化體驗旅游區,使鄉土文化的“博物館”和“活化石”得以有效保護。
做“特”產業,發展美麗經濟。深秋的夜晚,寒氣襲人,但石井鎮神仙灣旅游休閑度假區的橋梁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7月中旬以來,投資1000萬元的景區“卡脖子”工程跨河大橋的修建工作晝夜施工,11月底前竣工通車,這為明年“五一”開園奠定了基礎。昔日冷清荒蕪、一窮二白的山梁、溝岔,如今蘊含著生機和希望。今年,新安規劃投資7億元,謀劃32個項目,重點打造洛陽櫻桃谷、舜王牡丹谷、青河生態谷3個市級溝域經濟示范區,培育磁河生態谷、畛河生態谷、漏明大峽谷、郁山生態谷4個縣級溝域經濟示范區,打造了“果、椒、藥、菜、花”等產業化基地,形成了綠爾蝸牛、鐵豐朝天椒、春天生豬等知名品牌,培育出春天牧業、鵬云牧業等2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還成功舉辦了櫻桃谷騎行邀請賽、墻體繪畫大賽、櫻桃節、啤酒節等一系列活動,構建了 “三線五業十亮點”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做“凈”環境,提升美麗鄉風。在新安縣,深石山區青要山鎮小寨嶺村女青年郭文瑞的故事感染著很多人。郭文瑞從小被抱養,養父年輕時因意外癱瘓,一直未娶,奶奶把她撫養長大。2010年初中畢業后,她就擔起了重擔,照顧八旬奶奶和癱瘓在床的養父的同時,開設小賣部、養豬、養牛,最多時存欄生豬350頭、牛20多頭,還帶動6戶貧困戶生態養殖。她被推選為小組組長,還被表彰為洛陽市青年脫貧致富帶頭人。
深山飛出金鳳凰。帶領村民修路、打井、種煙葉的女黨支部書記蘇秀珍和武桂英也是青要山鎮人。她們不但被評為縣道德模范,還雙雙入選“中國好人榜”,根據蘇秀珍故事改編的戲曲《深山紅梅》在全縣巡回演出50余場次,武桂英也經常被邀請到縣直委局和各鎮作報告。給好人舞臺,讓好人出彩。近年來,新安以文明城市創建統攬全局,大力推進文明鄉村建設,注重典型引導,加強典型宣傳,廣泛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質,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樹立了“文明有禮、文明有序、文明有我”的良好風尚。
據介紹,目前,新安擁有國家級優美小城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8個、省級生態村42個、國家傳統古村落4個,市級溝域經濟示范區3個;各類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276個,志愿云注冊8.2萬人;4人入選“河南好人榜”,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9人獲“中國好人榜”提名。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葉子變票子、空氣變人氣、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全縣鄉村的 “美麗指數”不斷上漲。
相關標簽:河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