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2 作者:佚名 來源:甘肅日報
深秋時節,平川大地五彩斑斕,藜麥笑彎了腰,蘋果羞紅了臉,玉米棒子堆滿了院,秸稈打成了捆,到處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行走在甘肅平川的鄉村,隨處可見平整規范的高標準農田,四通八達的鄉村硬化道路,嶄新的太陽能路燈夾道而立,美麗的農家小院干凈整潔……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正在平川大地悄然展開。
讓腰包鼓起來
近日,甘肅省王家山鎮于大川村村民王興仁老人有個“幸福的煩惱”。這兩年來,他養殖的黑毛驢從10頭發展到了19頭,考慮到他年紀大了,兒子希望他把驢賣了享清福。可看著村里人都靠養驢致了富,老人無論如何也舍不得放棄自己的“驢產業”,甚至想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王興仁老人為啥對養驢如此執著?原來,包括養驢在內的養殖業已成為平川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平川區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深入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大力發展牛、羊、豬、驢等養殖業。目前,全區黑毛驢存欄量達6000余頭,帶動貧困戶500多戶,黑毛驢產業成為精準脫貧的首選產業。同時,不斷擴大瓜類、蔬菜、全膜玉米、玉米制種、黑膜馬鈴薯、中藥材、藜麥、林果等特色種植面積,積極探索“電商+專業合作社+快遞”等發展方式,農家蜂蜜、土雞蛋、小雜糧、胡麻油、黑枸杞、羊肉等本地農特產品,搭上了電商的快車道,成了“香餑餑”。此外,平川區還著力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農民就業創業,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17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68元。
讓環境美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返回農村生活,退休干部郭文軒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家鄉條件太差,人人都想離開。”郭文軒介紹,現在他的家鄉復興鄉甘澇村道路硬化了,村衛生室建起來了,光纖也拉上了,年輕人回來搞生產有前途,老年人也愿意回來養老了。
和郭文軒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一直生活在這里的村民。提起環境的變化,共和鎮中和村電焊加工部的張天升感觸頗深:“以前農村環境就是3個字‘臟’‘亂’‘差’。現在,干部和保潔員經常上門宣傳,區里為每戶發了垃圾袋,還有垃圾車定時定點過來收集垃圾,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平川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開展全域無垃圾、國土綠化、污染攻堅戰等行動,全力打造生產發展、生活便利、生態宜居的美麗新農村。目前,全區已建成美麗鄉村12個、環境整潔村42個。建立垃圾定期清理、保潔維護機制,以村(社區)為單位劃分網格170個,配備保潔人員871人,將環境衛生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近20萬畝。
讓精神富起來
“日子一天天富裕了,老百姓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新時代講習所開課了,各種文體設施建好了,文藝宣傳隊也成立起來了,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水泉鎮牙溝水村黨支部書記王曉琴說。
對生活中的點滴變化,長期生活在這里的農民最有發言權。“以往農村攀比、賭博等不良現象讓大家既厭惡又無可奈何,現在有紅白理事會,有道德講堂,還評比文明戶,農村風氣變好了,我們生活也更舒心了。”共和鎮毛卜拉村村民張明說。
平川區組織實施以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五星級文明戶”創評、文明村鎮創建、道德講堂、志愿服務隊、文化廣場、好人榜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工程示范點建設,全區61個行政村全部成立紅白理事會,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同時,創建文明村鎮35個,開辦各類“道德講堂”93所,輪回巡講1000余次,聽眾達到8萬余人次。成立精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掛牌成立“新時代講習所”27個,引導和鼓勵農民群眾大力弘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時代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撐和強大的助推力量。此外,成立區鄉(鎮)村三級文藝宣傳隊,開展“三下鄉”“千臺大戲送農村”“送歡樂下基層”、戲曲進農村、農村電影放映等主題文化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了多元化、人性化、精細化的精神文化大餐。
相關標簽:甘肅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