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2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潔凈的村道,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清新的空氣……走進建國村,一幅美麗新農村的圖景徐徐展開。在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歷程中,曾經因窮聞名的建國村如今呈現出一片產業發展的新格局新氣象。
花中君子——探路者的力量
在建國村,蓬勃發展的君子蘭產業格外引人注目。
李瑞杰是村里進行君子蘭規模化種植的第一個探路者。18年前,李瑞杰開始探索大棚種養君子蘭的經驗。先后幾次到南方考察,到長春學藝,隨后狠下心來,建了一棟大棚,種下3萬株君子蘭,那一刻,他決心要把黑土攥成黃金。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瑞杰不僅成立了花卉合作社,還從最初的2個大棚發展到7個花卉種植大棚,現有16萬株君子蘭,年利潤達40余萬元。
起初,村民不解:“農村人,不種糧食卻種花?”隨著李瑞杰的君子蘭事業越做越大,人們也從笑望變成了效仿。在村里倡議下,李瑞杰悉心教授,建國村有30幾戶村民都搞起了花卉種植。其中,僅瑞杰花卉合作社就有300萬株君子蘭,年總產值突破500萬元。
在建國村龍生種養專業合作社,150棟種養專業大棚有序排開,蔚為壯觀。70歲的村支書孫國柱和王龍生一起為花澆水施肥。不喜多言,全靠實干的合作社負責人王龍生說,自己投建150棟大棚,只一個目的:帶動百姓致富。
合作社40歲的君子蘭種養戶劉玉梅,5年前開始種養君子蘭,3個大棚年利潤突破30萬元。她說:“原來養大車、種地,很辛苦;現在養君子蘭,與花為伴,蘭香四溢,日子過得輕松而愜意。”
每年,都有大批客商聚集小村,將成批君子蘭打包空運到福建、浙江、廣州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靜待花開——帶頭人的目標
建國村原來是一個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的農業村,為了帶領村民致富,孫國柱調整經濟結構,搞特種花卉種植,打造綠色生產基地,搞米業深加工等項目。
現在的建國村有6個米業加工廠,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花卉合作社,2個新建牧業園區,2個特色水稻品牌。
走進建國村,一幅美麗新農村的圖景徐徐展開。轟鳴的機械,正在收割稻香;勤勞的人民,正在收獲喜悅。放眼望去,這里有以糧食功能區塊為中心的千畝糧田示范中心,有占地一百公頃的光伏農業園區,30公頃的蔬菜園區,4公頃的君子蘭園區,還有各類棚膜、光伏農業、蔬菜、君子蘭、水稻育苗500余棟。金碧交映,一派繁榮。
各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社也在建國村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形成了特色植物產業、米業、養殖業、運輸業、勞務輸出、水田全程機械化等“六業并舉”的產業格局。去年,建國村人均純收入1.8萬元,社會總產值實現3.3億元。
這些變化,與當了20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孫國柱有關,他幫助農戶協調貸款,引水架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安裝智能化管控設備,改革開放這些年,老支書馬不停蹄。
“一兩戶,不算富,全面富,才叫富。”建國村吹響了砥礪前行的號角。
鏗鏘步履——30年的守望
深耕黑土,每一根跳動的草梗都迸發著無窮的力量。30年前的建國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人均收入幾百元,村里外債幾十萬;現在村里固定資產累計達800余萬,人均收入近2萬元;過去的村民覺悟低、懶散慢;現在黨員群眾擰成一股繩,擼起袖子加油干!曾經因窮聞名的建國村,如今依托產業發展,呈現出新格局新氣象。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伊通滿族自治縣成立,建國村的脫胎換骨也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伊通的蝶變。
30年風雨兼程,30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初期,伊通的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百廢待興。為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歷屆縣委縣政府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大幅躍升,2017年,農業總產值實現85億元。
守望夢想,團結開拓,經過多年改革實踐,伊通滿族自治縣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項目不斷引進,并得到繁育推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實現新跨越。
記者手記
3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伊通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邁進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以來,鄉村風貌、人居環境、群眾素質諸多方面更是發生了深刻變化。而君子蘭產業,僅僅是建國村“六業并舉”產業格局的一個縮影。建國村,也僅僅是伊通縣30年開拓進取的一篇華章。如今,而立伊通,風華正茂,生機勃勃。
相關標簽:通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