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4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11月4日電(記者王建威)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涌現出“韭菜村”“蘑菇村”“旅游村”等一批特色鄉村,農民人均收入已連續15年跑在全省最前頭。這些村是咋富起來的?
(小標題)韭菜村:種植戶“打捆”闖市場 木耳村:“大老粗”鼓搗“高科技”
“韭菜村”寧安市渤海鎮龍泉村有百年種韭菜的歷史,大面積種植源于10年前新農韭菜專業合作社成立。村黨支部書記魯繼新說:“合作社這幾年干成了一件大事兒,‘稀爛賤’的夏秋韭菜被切段速凍出口,種植戶實現淡季旺銷。”
合作社目前帶動周邊10余個村1100余戶種韭菜8000畝,單是韭菜種植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目前牡丹江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5800余家,農民“抱團打捆”奔上致富路。
從平面到立體,從大眼到小孔……“木耳村”東寧市東寧鎮大城子村的“大老粗”們,鼓搗出木耳種植的土造“高科技”。
大城子村黨總支書記叢銀峰說,目前全國流行的木耳棚室吊袋栽法,就是大城子村摸索出來的。“全村80%農業戶種木耳,村里存款1個多億。”
“不少種植戶開始賣技術,村里20多個出去做技術員的,月薪1萬元打底。”叢銀鋒說。
科技創新幫助更多農民“培肥地力”。“中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已向全國十余省區的百余市縣提供種植技術服務,示范帶動全國標準化生產基地80萬畝。
(小標題)蔬菜村:自家“菜園子”變身國際“菜籃子” 蘑菇村:“小毛猴”升級“美猴王”
“誰能想到房前屋后的菜園子,成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菜籃子?”海林市海林鎮蔬菜村黨委書記竇乃興說。
蔬菜村當年種大路菜有些名氣。上世紀90年代,一批赴俄種菜村民帶回“國際需求”,蔬菜銷售從此走上國際路線。
村民黃翔正忙著把即將“旅俄”的西紅柿裝車,個頭相當的西紅柿被獨立包裝,齊刷刷地碼在箱里。“今年菜價好,少說得掙個二三十萬元!”黃翔憨笑著說。
蔬菜村對俄出口蔬菜近1500萬公斤,加上內銷,年銷售總額過億元。
年出口地產果菜近30萬噸、占全省地產果菜出口總量七成,牡丹江蔬菜產業帶來收入逾30億元,帶動10萬農民從事生產,“小菜園”成了農民“大財源”。
被叫成“蘑菇村”的海林鎮模范村,確實是種蘑菇的模范村。村中常住農戶八成種猴頭菇。在模范村,猴頭菇近年成了“仙”,通過加工“七十二變”,越變越值錢。
正備戰“雙十一”的村黨支部書記謝國強說,干菇賣了十幾年,咋增值?在加工上使勁,前年起我們嘗試賣鮮菇。
與干菇“黃臉大漢”造型不同,速凍鮮菇“銀發”靚麗、鮮美可人,在南方市場一亮相便供不應求、身價倍增。
從鮮菇開始,模范村猴頭菇開始“變身”,醬、掛面、破壁粉……兩成加工量換來四成收入。通過加工包裝,猴頭菇從“小毛猴”升級成“美猴王”。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50余戶,菌、菜、牧等全產業鏈建得有模有樣,牡丹江農民正樂享“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帶來的實惠。
(小標題)大鵝村:大鵝“烹”出產業鏈 旅游村:旅游攪活“窮水灣”
林口縣青山鎮永合村村民閆長勝小倆口投身“大鵝事業”時,白手起家。幾年下來,“大鵝”撲騰出過百萬元固定資產,五六十萬元年收益。
近年來,林口縣傳統美食“鐵鍋大鵝”逐年火爆,“大鵝”飯店從原來兩三家,發展到現在縣內外20余家,大鵝年需求量50萬只。
林口縣副縣長于德波說,林口大鵝產業是三產倒推一產,政府乘勢引導,對規模養殖戶給予補貼等扶持。目前林口大鵝規模養殖近百戶,出欄量百萬只,養殖戶年均收入超5萬元,帶動近百貧困戶脫貧。
寧安市渤海鎮小朱家村三面環水。當年,這水擋了出路。如今,這水引來財路。
1978年,10歲的程繼光已能使小網捕魚掙零花錢;22年后,他成了全鎮頭一個搞鄉村旅游的農民。
18年間,小朱家村從窮鄉僻壤小水灣,出落成綠水青山旅游村。目前村里有10多戶搞旅游,村旅游年收入破200萬元。
已是村黨支部書記的程繼光說,旅游搞活了村子,來人多了,江鴨蛋、地瓜等土特產也變得搶手,一年也能賺200萬元。
90余家休閑農業實體、800余家農家樂,牡丹江鄉村游年接待游客人次數以百萬計。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總產值從3.7億元增長到401.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國4000余元。牡丹江市農委主任吳永奎說:“通過探索‘打生態綠色有機牌、走特色高效精品路’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牡丹江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激發出農民創業致富的內生動力。”(完)
相關標簽:牡丹江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