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9 作者:佚名 來源:華龍網
走進重慶市黔江區水市鄉水市村2組謝光平的家,很難相信她曾是建卡貧困戶。一樓一底的“小洋房”,上下共計5間客房,房間亮堂、一塵不染,干凈整潔。但凡有空閑,謝光平都要里里外外地收拾一番,抹桌掃地、整床疊被,把家具器什擦得錚亮。按她的話來說,好日子得來不易,一定要顧惜。
過去,謝光平一家三口蝸居在破舊的老木房子里,房子年久失修。“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家三口先后患病,謝光平更是因腰椎間盤突出惡化而癱瘓在床。原本靠外出打工掙錢的家庭,突然失去了經濟支撐,貧困像一座大山,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來。
“全靠政府幫扶和發展旅游的好政策,讓我們一家人撐過來了。”日前,謝光平感慨地對記者說。近年來,水市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鼓勵老百姓發展農家樂增加收入。在政府的支持下,謝光平家新修了房子,接待外地前來避暑納涼的客人,正式吃上了“旅游飯”。
“一年起碼有兩個月房間住得滿滿的。”謝光平欣喜地說,5間客房,一年能給她帶來近萬元的收入。不再外出打工的謝光平還在鄉里找到了工作機會,因為旅游市場火爆,街市上的飯館大多生意紅火,謝光平選擇在一家飯館幫廚,一個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
收入增多了,貧困的面貌一去不返,謝光平一家人的臉上重現幸福的笑容。
享受到旅游發展福利的,并不僅有謝光平一家。水市鄉茂溪村1組的張玉蘭,也有如謝光平一樣的經歷。他們家不僅從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村搬遷到水市鄉場鎮上,也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過去,我們肩挑背磨,生活艱難,也掙不到幾個錢。”張玉蘭說,現在生活完全不一樣了。當年,她借助政府的發展補助資金,添置床位、電視,建成有5間客房、10個床位的鄉村旅館,如今旅館年接待游客400余人次,食宿收入2萬多元。同時,憑借位于場鎮邊的交通、生活優勢,張玉蘭趕場天經營面館,旅游淡季就近到農業基地打零工,每年還有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
旅游助脫貧、旅游富百姓,這正是黔江加快建設“旅游大區”,促進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互動發展結出的碩果。近年來,黔江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針,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大力融合“鄉村振興+旅游+扶貧”,變脫貧攻堅“主戰場”為旅游開發“新高地”,帶動全區10萬余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開創了一條符合武陵山區發展實際的旅游益貧新路子。
截至2017年底,全區已建成鄉村旅游點40個,開發精品旅游路線20余條,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1.8萬人。開辦集住宿、餐飲、游樂、養生等于一體的星級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500余家,發展鄉村酒店、民宿旅館20余家。2017年,全區共接待游客1459.8萬人次,其中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就超過了480萬人次,實現收入3.8億元。在旅游益貧機制帶動下,全區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40641人減少到5233人,貧困發生率由8.1%降至1.7%,返貧率控制在0.5%以內,脫貧攻堅群眾認可度達96.87%。
據了解,未來幾年,黔江區還將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行動計劃,聚焦“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大力打造精品農業園區,新添鄉村精品旅游線路10條以上,再創鄉村旅游示范點10個以上,新增民宿旅店500家,努力走好“鄉村振興+旅游+扶貧”的好路子,真正讓廣大群眾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力爭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萬人次, 2020年突破3000萬人次,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2%以上,20萬人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確保貧困群眾與全市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