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繪寫八篇大文章 決戰貧困奔小康
——貴州遵義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劉久鋒
貴州黔北,醉美遵義,青山藏不住,紅綠正芳華。
曾何幾時,欠發達、欠開發、欠開放是內陸山區的顯著特征,大山阻礙前進的步伐,祖輩流下辛酸的淚水,黔北大地烙上了貧窮落后的印跡。
遵義兒女不甘受窮、不甘落后,一直堅持與命運抗爭,努力甩掉貧困的帽子,希望過上富裕的日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遵義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始終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貫穿于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各環節,全市干部群眾同心同向,向貧窮亮劍、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馳而不息繪寫八篇大文章,決戰脫貧奔小康,書寫了一幅幅克難攻堅、戰天斗地的壯麗詩篇,辦成了不少比過去歷史的總和還要多的大事,走過了最艱辛、最艱難、最艱險的一段路,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遵義特色的扶貧、減貧、脫貧之路。
千淘萬漉雖艱辛,洗盡黃沙始見金。
如今,加速崛起,奮進在新長征路上的遵義,項目花開遍地香,向縣城、產業、向園區集中的易地扶貧搬遷精準發力,讓越來越多群眾挪“窮窩”,過上好日子。
在這里,股股清泉噴涌出,各區域產業扶貧風生水起,因人施策扶真貧,不讓一名群眾掉隊,為越來越多的群眾調“窮業”,圓了家門口的就業夢。
在這里,詩意棲居映藍天,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生態扶貧,一汪碧傾入眼簾,為越來越來多群眾活“窮路”,宜居宜業宜游地幸福生活。
產業扶貧調“窮業”
來到遵義,你既可追憶金戈鐵馬的海龍風云,也可憑吊赤水奇兵的崢嶸歲月;既可體驗經典傳奇的醬香江湖,也可品味酣暢淋漓的香辣人生。豪情至此,夫復何求!
在這里,山野鄉村也正悄然發生巨變,產業強了、鄉村美了、農民笑了。坡屋頂、小青瓦、穿斗枋,掛滿一串串紅辣椒,在樹蔭下若隱若現;柳下荷塘、依水人家,樸實無華的一張張笑臉,共享辣椒帶來的喜悅。
這份喜悅背后,是遵義風雨兼程,砥礪前行,把山地特色農產品作出了大名號的光榮與夢想。
伴隨我們走過風雨如晦的昨天、走在攻堅克難的今天、走向意氣風發的明天,除了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還有一枚小小的辣椒,它用火辣的天資鑄就了我們的性情、點燃了我們的激情、激發了我們的豪情。”今年8月17日,在遵召開的2018年中國·貴州·遵義第三屆國際辣椒博覽會暨第二屆“一帶一路”火鍋產業峰會(以下簡稱“辣博會”),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龍長春在開幕式上激情洋溢的《若將辣椒喻鄉愁百味難抵此相思》致辭文章,刷屏了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
這是繼2018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簡稱“茶博會”)的《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的開幕上領導致辭后,又一篇超過“十萬+”的閱讀點擊量刷屏文章。
每一份指尖發的傳播都是對貴州綠地上最靚麗的“遵義紅”的高度關注,也是對這片神奇、神圣而又神秘土地的一種向往與憧憬。
如今,無論在企業、園區,還是在產業基地、易地扶貧搬遷點,處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占地180畝,建筑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的貴州季皇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按照“基地連片開發、產業塊狀覆蓋”的目標,在湄潭縣建設高效精品水果基地6500畝,帶動農戶種植10萬畝,覆蓋64個貧困村,帶動貧困戶2284戶,并涉及貴州7個地區、18個縣(市)、62個鄉鎮、53000余戶180000余人,其中貧困戶10641戶38307人。
該項目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依托湄潭的天然生態優勢和夯實的農業基礎,我們在這里建成水果批發市場配套10萬噸冷鏈和20萬平方米商鋪;配套10萬平方米流通體系,果品精加工和果旅一體化發展完整產業鏈,努力打造一個立足湄潭,面向全國的農產品集聚配送中心。
這樣的遵義自信從何而來?除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優勢,更為重要的是纖塵不染的沃土孕育的農產品質量好,充分的資源整合與要素保障,有效解決好市場這個關鍵環節。
由點及面,遵義市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宜林則林,突出“貧困群眾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獲”導向,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覆蓋了50%以上的貧困鄉鎮、70%以上的貧困村、80%以上的貧困人口。
踩準“跳蹬”上岸。如今的遵義,200萬畝的茶園、225萬畝的辣椒、190億元的生態畜牧漁業產值,優質稻、酒用高粱、中藥材、方竹、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覆蓋帶動貧困戶23萬余人。“一長兩短”扶貧產業已基本實現除“兩無”人員外的貧困人口全覆蓋,形成了村村有實體經濟、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致富門路的生動局面。遵義紅、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正安白茶、赤水金釵石斛、桐梓方竹筍、務川山羊等遵義綠色優質農產品聲名鵲起。
“八要素”激活新思考
越是爬坡上坎、克難攻堅、奮勇前進的關鍵階段,越需要凝心聚力、同頻共振的創新實踐。作為農業大市的遵義一直在思考,如何寫好產業扶貧這篇“大文章”。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2014年,全市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2.98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0.8%。唯有緊緊依托產業扶貧這個重要抓手,深耕細作“八要素”,才能帶來翻天覆地的山村巨變。
“只有產業扶貧,才能真正打開‘立體’扶貧的新格局。”遵義市副市長廖海泉說,遵義市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以調減低效籽粒玉米、調高經濟作物為抓手,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唱好“林草戲”、打好“特色牌”,大力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以高效農業的大發展,推動產業扶貧的實效性。
遵循這一理念,市級重點培育發展茶葉、辣椒、竹子、生態養殖、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綠色“稻+”等特色產業。縣級按照“一縣一主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思路,明確“一長兩短”扶貧產業全覆蓋(每戶貧困群眾發展一個長線主導產業、兩個短線增收特色產業),堅持長在山上、短在耕地、立體種養、循環利用,因地制宜培育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
光有了產業還不行,既要有專業的技術服務、資金投入為保障,還必須有與時俱進的新型農民共生相伴,與產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此,市縣兩級圍繞“培訓農民”強化人才支撐,推動“技術服務”覆蓋千家萬戶。
廖海泉說,遵義市以縣為單位,整合職業技術學校和農廣校,大力整合培訓資源。以干部培訓為引領,以農業講堂學理論、田間地頭學操作、示范基地學經驗為路徑,以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農民夜校等為主陣地,開辟田間學校、科技入戶、遠程教育、信息驛站等多種培訓渠道。培養一支作風硬、觀念新、敢擔當、有作為的三農隊伍,培育一批有知識、懂技術、能創業、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2018年,全市組織開展了市、縣、鄉三級農業干部培訓班2期1000余人,全市組織開展產業扶貧系列培訓達14次17365人次,覆蓋農技人員26235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681人。
資金投入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在工作實際中,遵義積極探索“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資金整合方式,加強涉農資金、扶貧資金、幫扶資金、捐助資金等整合,改變“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模式,盡可能讓打醬油的錢也能買醋,推進扶貧目標、任務、資金、權責“四到縣”,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審批權限全部下放到縣。同時,利用好市、縣國有融資平臺公司,加強與金融機構協作,鼓勵、引導、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涉農信貸支持,加快發展農村普惠金融,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農村集聚。
更為重要地是,市級層面科學組建專家團隊,精準選派農技人員,全面開展千名農技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切實解決農技服務到村到戶到人“最后一公里”問題。
通過院壩會、板凳會等形式,講政策、講技術、講市場、算好結構調整經濟賬。市級組建120名專家技術服務團隊、縣級分別組建100名以上專家服務團隊“上山下鄉”,組織召開院壩會、群眾會共23162余場,完成培訓指導農民896587人次,農技服務團隊已覆蓋所有龍頭企業和運轉的專業合作社。
上下同欲者勝
如果說“八要素”的上半篇實現產業扶貧的重要基礎,那么“八要素”的下半篇便是激活產業扶貧的強力推動。
“遵義農業要‘騰籠換鳥’、‘鳥槍換炮’,必須要在‘組織方式’上創新經營模式。”廖海泉說,要緊緊抓住土地流轉這個“牛鼻子”,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讓農業生產從分散走向集約,促進適度規模經營。要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村社合一”等模式,采取村民聯動、村企共建、社會幫扶等多種形式,優化資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
“產銷對接”是保障農業訂單生產的關鍵。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思路,遵義通過參加農展會、建立直營店等方式,大力推動遵義綠色優質農產品風行天下,推動農產品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醫院、進社區、進超市“六進”,并主動深化東西協作,重點推進“遵品入滬“、“遵品入渝”,抱團搶灘外地市場,推動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以改革之力強化利益聯結,實現群眾穩定增收。遵義市農委主任任云忠介紹,遵義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將大市場與小農戶、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有機聯系在一起,共享改革紅利、激發農村活力。
目前,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工作正穩妥推進,已探索總結出湄潭縣“四確五定”改革成果,培育集體經濟實體項目1.5萬余個,“空殼村”全面消除;農村“三變”改革向縱深推進,通過打造“三變+N”改革升級版,積極促進農民向市民、產業工人轉變,由一種身份轉變為一份職業。“三變”改革試點已實現238個鄉鎮全覆蓋,新增試點村601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7個。試點村(居)集體耕地入股9萬畝,參與“三變”的經營主體有917個,74.89萬農民通過“三變”改革獲得收益1.49億元,戶均收益812元。
更為重要的是,遵義構建起責任在村落實、組織在村建強、干部在村成長、資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檢驗的“五在村”工作機制,持續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攻堅隊伍,倒逼黨員干部從以往單一的管理思維轉向了服務、發展、管理三種思維并重。
遵循這一思路,全市創新村級治理管理機制,把支部(合作社)建在產業上、基地上,由村支兩委中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兼任理事長,實現能人治村、能人治社,以產業實體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全市共有基層黨組織3248個,專業合作社建有黨組織的達513個,農業企業建有黨組織的達154個。共選派749名第一書記、4627名駐村干部到村工作,組織12.4萬名干部參與結對幫扶。
得益于此,2017年底,遵義貧困人口減少到23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5%,低于全省4.25個百分點;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7元、高于全省2453元,比2014年增加2784元;產業扶貧累計帶動貧困人口超過50萬人。
當前,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春風,吹遍黔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吹進每一個遵義兒女的心中,遵義廣大群眾更有盼頭、更有自信、更有尊嚴,已春風化雨、化繭成蝶,正卸下包袱、甩開膀子,昂首挺胸地邁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相關標簽:遵義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