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徐恒杰
“大好河山”是當今張家口市城市形象的品牌。旅游者能夠瞻仰到的“大好河山”牌匾,是1927年由當時的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高維岳書寫,鐫刻在察哈爾省首府張家口大境門長城之上的。
曲長城村是位于張家口市西部的陽原縣一個單一自然村的行政村,是目前河北省最大的深度貧困村。受單位委派,筆者于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到曲長城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駐村調研。
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大村子
這個村子有21.5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村南恒山山脈南接淶源縣白石山山脈,北靠桑干河,地理位置獨特,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悠久。但是,村子應有的優勢顯然還沒有發揮出來。
到曲長城村的第一天,首先在駐村第一書記嚴春曉的帶領下到了村小學。學校的肖海文校長當時剛卸完學校過冬取暖的運煤車,手上滿是煤灰,臉上也沾上了灰黑。見面時他雙手攤了一下,示意不握手了。跟他聊起學校的情況,他并不抱怨自己不得不做這種體力活,最擔心的卻是學校的生源在逐年減少的趨勢。學校能容納200名學生,最多時學生數量達到150人左右,目前有12名教師,約100名學生。參觀教室時,看到設施尚可,活動黑板墻上安裝了用于電化教學的大屏幕電視,校長說可以進行實時互聯網教學。
隨后幾天,在村干部帶領下走村串戶地訪問看到,由于地勢比較開闊平坦,村民居住比較集中,保存了迄今已400多年的明代城堡遺跡、古城門等建筑。村里的產業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等。除了一些皮毛加工基地外,村里還有不少傳統的手工作坊制作豆腐、香油、粉條等。農民宅院普遍比較大,停放著農用車,個別的有小汽車,不少院子里開辟有小菜園。村里的用電沒有問題,日常做飯是柴禾、煤、電各顯其能。傳統農村自給自足的特點仍然比較顯明。
曲長城村還是歷史文化名村,村里有“背閣”“木偶戲”兩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9月被評為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鄉村文化活動”之一,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藝人們都會受邀到鎮、縣、市參加演出。
生產與生活有較大制約因素
據了解,曲長城村目前有1140戶、3003口人,常住人口737戶、2345人。截至2017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356戶、721人,脫貧享受政策201戶、542人,是全省20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陽原縣乃至河北省最大的深度貧困村。
村里新一屆領導班子是前不久選舉產生的,可以說是堅強有力的。帶頭人武曉敏是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年富力強,公道正派。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嚴春曉,及駐村工作隊兩名骨干成員韓廷耕、張占偉,是由省級委派前來的,素質全面,作風扎實,對做好促進脫貧攻堅工作乃至村莊振興發展充滿激情。
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次探討分析,認為目前曲長城村面臨三大現實問題:
(1)水差地貧。曲長城村有耕地2.2萬畝,在20多年前大都是高產地塊。上世紀90年代,因村民盲目打深井穿透壞水層,全村水質逐年惡化。現在全村飲用水從距離6公里外的落鳳洼村引入,但水質仍然不理想,且供水量小、供給不及時。近2萬畝土地逐步變成鹽堿地,大片經濟林成活率極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下降。
(2)業弱人散。皮毛加工產業(貂頭加工)是陽原的優勢產業,也是該村唯一參與度較多的產業,但無龍頭帶動,且因市場不景氣等原因,參與人數銳減至100多人。2016年以來規劃儲備林項目2萬畝,但管理不善,加之土壤鹽堿,成活率很低,預期效果難達到。由于沒有成規模的產業,有勞動能力而賦閑在家的人較多。
(3)房破貌亂。曲長城村原有危房涉及393戶786人,其中需要拆除新建的涉及207戶412人,需要維修加固的涉及186戶374人。而簡單的維修加固,幾年后又會成為危房,不解決根本問題。同時在現有村莊基礎上進行上下水處理、廁所改造等都難度很大。村莊環境較差,垃圾成堆,殘垣斷壁,街道高低不平,雜物堆放隨意。
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把解決生活生產用水安全問題當作頭等大事,深入調研并邀請省煤田地質局水文地質隊專家現場指導,尋找優質水源,探究水質變壞癥結,提出整體解決方案;多次協調省市縣相關部門,落實支持政策和項目資金。目前兩眼300米的深井項目正在村南山腳下鉆打,成功出水后將有望徹底解決長期困擾的村民生活安全用水問題。
從第一書記嚴春曉每天都及時了解打井進度,并親自安排給打井人員送飯的狀況來看,解決生活和生產用水問題確是曲長城村的當務之急。
黨建引領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按照河北省委的決策部署和省農業廳、省農工辦(現省農業農村廳)的統一安排,今年3月份,由嚴春曉同志帶隊,到曲長城村開展為期三年的駐村扶貧工作。入駐之后,第一書記嚴春曉率領工作隊多次與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座談、了解情況,組織學習討論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凝聚共促發展的強大合力。全面主導輿論陣地,牽頭創建一個黨建群和三個近1500人的村民實名微信群,堅持正面引導激勵,宣講黨的政策和幫扶舉措,回應各類關切和社會熱點問題,遏制消極負面言論,架起與村民的連心橋。
第一書記嚴春曉堅持公開接訪,效果很好。他面對面傾聽村民訴求,親自查證有關問題,悉心解答政策規定,商議問題解決方案,同步跟進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他還請省農業廳專家就土地承包問題作專題輔導,就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逐一指出政策依據和工作建議,指導制定推進方案,逐步解決多年積累的問題。他主持村黨支部委員會“兩推一選”換屆選舉,得到鎮黨委、村與會黨員和村民代表對選出的班子高度認同,認為是歷年來最公開公正公平的一次選舉,為下一步村“兩委”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駐村工作隊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部署,堅持每月入戶座談,拉家常,算收入,找出路,根據致貧原因對癥施策。在去年精準識別回頭看的基礎上,對貧困戶和脫貧戶情況進行一一排查、全面梳理,按要求規范檔案管理。針對國家、省扶貧成效考核反饋意見,就精準識別出現錯評、產業扶貧未全面覆蓋、危房改造不及時、扶貧手冊填寫不規范等問題,舉一反三,全面整改。
筆者注意到,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積極對接龍頭企業、技術力量和幫扶資源,走出去請進來,破瓶頸解難題,謀創新求突破,堅持黨建引領、產業謀劃、村莊改造、活力激發一齊抓,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目前,一條通往鄰村的道路已經竣工,到縣城距離縮短至10公里,比現行道路縮短1倍距離。
各級領導對曲長城村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工作給予充分肯定。隊長嚴春曉在第一期陽原縣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大講堂上作典型發言,并被評為張家口市脫貧攻堅先鋒個人、陽原縣時代先鋒等。筆者到村里一位老黨員家走訪時,69歲的黨員蘇全仁激動地說,這個第一書記是個真正的共產黨人。
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為了提升村民向上的生活追求,駐村第一書記嚴春曉爭取中國農民體協支持,為陽原縣組織了80多人參加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每周還組織開展一次公益瑜伽課程,全村30余名村民踴躍參加。倡導成立了愛心志愿者團隊,為無人照顧的五保戶、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開展免費理發、收拾家務、代辦事務等幫扶活動,并設立集中獻愛心日,激發更多愛心人士送去關愛和溫暖,向善孝親、友愛互助氛圍逐步形成。組織開展了曲長城首屆最美人物(好女婿、好老公、好婆婆、好兒媳、好兄弟、愛心志愿者團隊成員)評選表彰活動,引導村民孝親敬老、團結和睦,凝聚發展動力;舉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宣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介紹產業發展和村莊改造計劃,推介電商扶貧項目,激發了大家靠奮斗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目前,全村首批電商云客服成員在經過正規業務培訓后,已經正式上崗,實現在家就業。
曲長城村小學的生源流失較為嚴重,目前每年級不足20名學生。經過深入調研后,第一書記將省農業廳、省農工辦三個工作隊6名北大、清華、人大等名校碩士隊員整合起來,融入小學教學,在不打亂日常教學秩序基礎上,開展綜合素質提升教育,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培養一批不走的精銳師資,留下一套完善的教學成果,讓貧困地區孩子們享受到優質教育,從根本上阻斷代際貧困傳遞,并影響家長激發內生脫貧動力。半學期以來支教效果很好,特別是六年級數學和四五六年級英語成績提升顯著,受到學校、家長和孩子們的肯定和歡迎。
“背閣”“木偶戲”作為這個村子獨特的文化符號,受到了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視,也是值得這個村莊驕傲的精神財富。第一書記嚴春曉也常把這個特點作為對外宣傳的文化名片。今年69歲的龔學軍,精神矍鑠,是“背閣”“木偶戲”兩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從小受父親影響,接觸木偶戲,耳濡目染,初中畢業后,成為村里木偶戲班的一名成員,也曾是“背閣”舞蹈的好手。在他普通的農家小院里,有一間“民俗小屋”,存放著木偶頭、衣冠綢帶、背閣架,曲譜、劇本等,那是龔學軍幾十年的心血,有些還是其父親龔學朋留下的。現任縣政協委員的龔學軍表示,他愿意為記載和傳承村里的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
在與第一書記嚴春曉聊天時,他談到更多的是來駐村絕不能辜負這三年時光,不能辜負村民的期待,不能辜負黨的重托。他希望,能夠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帶領全村村民,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挖掘潛在優勢,激發內生動力,讓全村盡快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同時在不脫離實際、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村莊面貌和產業發展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駐村工作隊提出,要把環境整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把村莊改造當成一攬子解決居住生活問題的根本舉措。他們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結合村莊實際,全面謀劃實施村莊美化、綠化、亮化、硬化等工作,努力提高村民整體生活質量。他們充分利用今年新出臺的深度貧困地區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全面謀劃村莊改造計劃。制定了曲長城村房屋改造補償安置方案,征求了村民意見,正在由專業團隊進行入戶測量工作。為解決程序繁雜、建設工期長等問題,積極探索、創新思路,擬引進大型央企建設六層裝配式住宅,村民生活質量有望實現大幅提升。
談及未來發展,第一書記嚴春曉將定位放在了打造旅游精品村莊上。他動情地說,曲長城村距縣城正北10公里,與大同市、張家口市、北京市分別處在1小時、1.5小時、2小時交通圈內,區位優勢明顯,是歷史文化名村,村莊自然風光秀美,有山(村南恒山余脈奇峰如簇,白云縈繞,混天一色,蔚為壯觀)、有水(村北緊靠桑干河,蘆葦飄蕩、水鳥飛聚)、有林(河畔6000畝旱柳林與河水相映一色,生態良好,空氣清新,令人神曠心怡、流連忘返)、有草(山前草地遼闊,鶯飛鳥鳴,羊跑驢叫,自然和諧),有舊城(村內400多年的明代城堡)、有地道(上世紀60年代“深挖洞、廣積糧”時挖的地道散布村莊)、有“非遺”(背閣、木偶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小吃(涼粉、黃糕和豆腐干傳統小吃等久負盛名),都是曲長城加快發展的最大資本和潛在優勢。
在已經開展工作的基礎上,如何用好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生態多樣的資源優勢、歷史久遠的人文優勢、勞動力充足的資本優勢,是一篇需要認真思考的大文章。顯然,這還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和更多單位給予支持。
85年前,曾在張家口領軍奮起抗日又被取消兵權的馮玉祥將軍南下赴四川青城山隱居時,經長江三峽時留下了表達他抗日情懷的書法墨跡:“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那凝聚著一代中華民族之魂的八個大字,至今在瞿塘峽粉壁墻摩巖碑刻中向后人啟示著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曲長城村是當年馮玉祥將軍要戮力保衛的“大好河山”的一部分。期望這片河山在新時代不僅趕走絕對貧困,更能盡快成為村民們分享時代發展紅利,過上現代化美麗鄉村好日子的樂園。
(作者系農民日報社編委)
相關標簽:陽原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