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從內陸腹地到開放高地——
進取成都的鄉村力量
本報記者 張艷玲
打出全國第一張商業廣告、發行全國第一張股票、誕生全國第一只彩色顯像管……一系列敢為人先的舉措彰顯出四川成都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內地“領館第三城”、全國航空第四城、世界500強數量居中西部首位、搶抓“一帶一路”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新機遇、確立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新目標……一組組開放坐標串聯起了這座城市步步上揚的發展軌跡。
改革開放40周年,成都經濟社會取得巨大成就。從內陸腹地到開放高地,成都高水平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勃勃雄心背后,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發展史,是成都城鄉關系從分割到統籌再走向融合的奮進史。
上世紀70年代末,四川原溫江地區廣漢縣金魚公社把河邊、路邊、空地部分分給社員,在全國率先實施“分組作業,定產分工,超產獎勵”的“包產到組”責任制改革試驗,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包產到組”責任制的公社,邁出打破“大鍋飯”的重要一步,1978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20%以上。
這場始于農村的改革以此為起點,從農村到城市,農民工進城、個體戶、企業承包經營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對外開放等重大舉措不斷推出……改革開放凝聚起蓉城人民最廣大的共識,天府之國萬物復蘇、生機勃發。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體制根子上解決了農產品供給激勵機制缺乏問題,成都“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不斷充盈,為城鎮化進程奠定了基礎。但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高速增長的態勢沒有持續多久,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起,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步入緩慢期,城鄉二元差距逐年擴大。
2007年6月,國家批準設立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率先承擔起統籌城鄉發展體制機制的試驗任務,逐漸走出了“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這其中蘊含了農業農村改革很多內容。
2008年,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始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紅本本,綠本本,確權變成了金票子”,當地農民的口碑肯定了成都市農村產權改革實踐。
幾年下來,成都不僅全面完成“六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集體資產股權)確權的“規定動作”,又增加了土地經營權、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養殖水面經營權和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登記頒證的“自選動作”,做到了“應確盡確、程序規范、群眾滿意”。
2009年,在確權頒證基本完成的基礎上,成都啟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開啟了農村金融改革破冰之旅。2014年12月,國家批復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成都當仁不讓成為試驗區,承擔了11項改革試驗任務。2015年,成都正式獲國家五部委批準為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城市。2017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發布天府金融指數,成都農村金融評價得分位居全國35個主要城市首位,率先實現全國“單打冠軍”。
此外,成都市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村產權綜合性交易市場平臺,推動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成都,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從未止步,為農業農村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動能。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成都的方位和坐標在哪里?
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要求成都擔當關鍵的“主干”責任。
鄉村振興如何破題?成都怎樣作為?2017年11月開始,成都拉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幕。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強調,必須順應新趨勢新特征,牢牢把握新時代新要求,主動迎接挑戰、全力破解難題,切實增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
成都市委、市政府向成都人民呈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其中,“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是鄉村振興的“綱”。
圍繞科學配置利用各類資源要素的各項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在成都決策者看來,改革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動力。鄉村振興不是城鎮化模式的簡單復制,而是基于城鄉共同繁榮、城鄉共享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公共政策框架下的全面振興。
相關標簽:成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