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8 作者:佚名 來源:貴州日報
初冬時節,雖農事已近尾聲,但對貴州省水城縣米蘿鎮倮么村的廣大村民來說,恰是給獼猴桃施肥的“黃金時段”。
獼猴桃基地里,村民柏云忠正給獼猴桃施肥、除草、修枝,就像照顧小孩一樣。這一棵棵看似“瘦小”的紅心獼猴桃,寄托了柏云忠對好日子的期盼。
去年,通過“三變”改革,貧困戶柏云忠將家里17余畝的土地入股到水城縣宏興綠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種植獼猴桃,給他家帶來了10291元的入股分紅,不僅“爭了光”,還成功搭上了獼猴桃產業的“致富快車”。
“黨的政策好,這些‘搖錢樹’,收入太‘實’。只要勤快些,今年一定能脫貧。”柏云忠說,成為“失地農民”的他并不清閑,現進入獼猴桃基地務工,農忙時一個月拿到2000元左工資,一年有10000多元的收入。
在倮么村,像柏云忠這樣依靠獼猴桃產業,即將摘掉貧困“帽子”的貧困戶還真不少。去年,水城縣新增獼猴桃種植面積4.37萬畝,其中倮么村新增2165畝,涉及貧困戶入股139戶480人,今年人均實現增收3200余元。
“18年前,水城縣引進獼猴桃種植,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獼猴桃產業已成為全縣重要的綠色支柱產業。”水城縣獼猴桃產業園區負責人王齊安介紹,目前水城縣的獼猴桃產業規模達到10.39萬畝,形成了全域產業格局。
可喜的是,獼猴桃產業逐漸成為全方位帶動農戶持續增收和貧困戶有效脫貧的主要產業。目前,水城縣獼猴桃種植覆蓋32650戶123200人,其中貧困戶4803戶16424人。2018年掛果面積5.3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11.2億元。
獼猴桃產業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要素聚集,還提供了就業崗位,拓寬了致富渠道。2017面來,水城縣2.93萬人通過培訓后到基地、企業務工,成為產業工人和現代農民,人均月收入在1000至2000元,其中500余人被企業聘用到生產、加工、營銷、管理等崗位就業,人均月收入達3000至5000元。
規模不斷擴大,水城縣還在“效益”上做文章。突出延伸發展,提高產業融合度,讓獼猴桃實現身價倍增。在六盤水涼都獼猴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記者見證了獼猴桃從果實到果酒的嬗變過程。
“用紅心獼猴桃制作的果酒,是難得的健康酒、養生酒,現已通過美國FDA認證,銷往美國、臺灣等市場。”王齊安說,下一步將圍繞生產標準化、加工現代化、銷售品牌化等舉措,讓水城縣的獼猴桃及加工產品風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農旅文深度融合,新建的“三變”改革展示中心、“三變”培訓中心、巴郎莊園等一批農旅文化融合體,通過開展獼猴桃采摘節、布依“六月六”等一系列活動,年接待旅游30余萬人,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
不僅如此,獼猴桃“所到之處”,當地村民成為最大的贏家,除賺得“盆滿缽滿”外,鄉村酒店、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長”了出來。倮么村村民羅光祥,他家種植了10余畝獼猴桃,今年買獼猴桃年收入15萬元上下,羅光祥和兩個兒子在獼猴桃基地搞管理,每人收入15萬元,一家人今年收入60萬元。
小小獼猴桃,致富大產業,對水城縣而言,毫不夸張。水城縣“秋后算賬”,全縣獼猴桃產業實現了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銷售為一體的鏈條化發展,銷售上實現線上、線下雙驅動,基地建設與休閑觀光、民族風情體驗登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的獼猴桃全產業鏈,讓生態、經濟、社會、旅游“四個價值”發揮了最大化,帶動1.5萬人以上的村民穩定脫貧。
相關標簽:水城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