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0 作者:佚名 來源:貴州日報
如今的進村道路。吳兵 攝
2012年的進村道路。
寒風蕭瑟,但貴州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卻一派火熱的忙碌氣象。
66歲的老黨員杜貴誠忙著在合作社上班,老伴忙著管護合作社的1600多株刺梨。
老村主任張美紅被推選為大壩延年果酒加工廠的董事,忙著和客商談合作,年過半百卻干勁十足。
大學剛畢業的酒廠銷售員朱倩倩也很忙,忙著聯系安順各大超市,推銷自主生產的金刺梨果酒。
青山輝映,綠水長流,酒廠里機器轟鳴,產業田地上農戶正在進行日常管護,家家戶戶開起農家樂熱情地招待游客,而村委會辦公樓里一茬茬慕名而來的考察團隊正在學習取經——大壩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明星村,實現了“家家住別墅,戶戶有產業,人人有班上”的脫貧夢。
故事要從22年前說起。
“陳大興不自私,講公道,能吃苦,有骨氣,有頭腦。”1996年,28歲的陳大興在老支書陳萬德的信任中接過擔子,和村黨支部成員帶領大壩村拼搏前行。
對大壩村的窮和難,陳大興心知肚明。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陳大興心里很明白,不抓住產業,大壩村脫不了貧也致不了富,更團不住大壩村人的心。
種烤煙、種藥材、種竹蓀、養牛,辦苗圃,能試的都試了,能干的都去干。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鍥而不舍。他始終記著老支書的托付:“黨員就是為村民闖路的人,只要為村里好,為老百姓好,哪怕自己吃虧也要干,這講不得價錢!”
陳大興不到40歲就白了頭,村民們都說是他為大壩村操了太多心。他們從陳大興身上看到的一個共產黨員的形象,發自內心愿意跟著他干。
農村也要善于在開放中抓機遇。2007年,陳大興偶遇“金刺梨”,他大著膽子試種推廣,終于找到了一個適合村情、適應市場、群眾接受的新產業。
隨著金刺梨產業鏈不斷拉長,產業規劃不僅在大壩村落地生根,開出了艷麗的花朵。“村社合一”辦起延年果(金刺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三權”促“三變”,在大壩村有了鮮活的體現形式。作為資源,土地統一使用;作為產業,金刺梨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土地收益大幅增長。農民成為股民,從土地入股分紅、參加集體勞動、承包管理金刺梨樹三個渠道取得收入,收獲感大大增強。
201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壩村爭取到8000萬元投資,成立大壩延年果酒廠,不僅實現對本村金刺梨鮮果保底收購,還輻射帶動周邊村,形成了“產銷一體”的生產鏈條。
大壩村其實一直在改革開放中前行,陳大興認為,光靠金刺梨一種產業帶動難成氣候,必須要拓寬產業面。于是大壩村不斷調整產業布局,除了漫山遍野的金刺梨,脆紅李、桑葚、雷竹等經濟作物;在林下發展起牧草種植、養雞;借用山塘、水庫資源發展荷花、蓮藕種植。把螞蚱“請”進養殖大棚,成為年收入數百萬元的新產業。建成300頭規模肉牛養殖場。人人頭嘗到了發展產業帶來的甜頭。
如今,在西秀區委、區政府的牽線搭橋下,青島榕昕集團,投資1.5億元,在山地荒坡規劃建設一座集奶牛養殖、奶制品加工、親子娛樂為一體的生態休閑牧場。
相關標簽:安順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