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9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立下愚公志,誓圓小康夢。吉林省四平市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突出問題導向,正視困難、汲取教訓,認賬服氣、知恥雪恥,圍繞“兩確保、兩不愁、三保障”這一根本要求,迅速扭轉被動局面,努力實現“全省第一方陣,力爭位次前移”的目標。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翻身仗全面打響。
2018年,全市完成196.6公里通屯硬化路建設;貧困人口慢病簽約率100%,健康檔案建檔率100%,參合率100%;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國家扶貧標準“兩線合一”,貧困戶參保率100%。
2018年,四平為義務教育階段342名貧困生免除60余萬元費用,落實國家助學金51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4676人次;為貧困片區雙遼招聘101名特崗教師。
2018年,四平共組織貧困群眾專題招聘會31場,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789人,建立扶貧車間5個,安置貧困勞動力25人,全市選定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91人,帶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61人。
漫漫扶貧路,濃濃民生情。一股股暖流在四平大地激蕩,一組組數據振奮人心。截至2017年底,已有2509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5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5.1%下降到1.6%。2018年還將實現909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36個貧困村退出。
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四平“五路并舉”,開啟了脫貧攻堅“加速度”!
“五路并舉”之一:夯實基礎抓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不落一人!”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只有真正摸清“誰貧困”“為啥貧”“怎么幫”,才能確!白R真貧”“扶真貧”“脫真貧”。對此,四平市全面開展貧困人口“回頭看”“回頭查”,深入百姓家中,實打實地摸家底,面對面地查原因,并開展建檔立卡信息系統數據對比工作,做好數據信息調整與補錄,實現貧困人口“應納盡納”“應扶盡扶”“應退盡退”。
為確保扶貧對象精準,四平市以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主體,進行貧困人口再識別,科學把握識別標準,嚴格執行識別程序,確保真正符合條件的扶貧對象一個不落、不符合政策標準的一個不進,全面提升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對各項基礎數據的歷史沿革、變化過程,進行梳理和統計,及時調整更新數據信息,精簡并完善扶貧檔案臺賬,提高了扶貧檔案規范性,為脫貧攻堅提供最新最實最全的第一手資料。目前,經過三輪精準識別,確定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25個、貧困人口47769人,做到了底數清、數據準。
為確保扶貧方式精準,四平市嚴格壓實各級黨政一把手組織領導責任、職能部門牽頭實施責任、貧困地區具體落實責任,特別是強力推動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責任落實,做到全部到村入戶、實實在在包保幫扶。扎實做好常態幫扶、跟蹤服務、政策宣傳等工作,深入分析貧困村、貧困戶致貧原因,找準病根、對癥下藥,全面提升脫貧攻堅針對性、實效性和含金量。
為確保扶貧成效精準,四平市堅持把提升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抓好已退出貧困村、已脫貧貧困人口自查復查,完成一個是一個、完成多少是多少,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按照時間節點,高質高效完成脫貧攻堅政治任務。
“五路并舉”之二:堵塞漏洞抓問題整改
四平市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機制,針對扶貧領域的問題開展自查自糾,立行立改。市領導多次赴縣、鄉、村督導整改工作,高位推進,確保問題清零。截至目前,省第八巡視組及扶貧開發成效考評等各級各類檢查中發現的281個問題,已整改到位273個,還有8個正在深入整改中。
認真查糾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不堅決不全面不到位問題,嚴肅處理在脫貧攻堅中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該免職的免職、該調整的調整、該降職的降職。旗幟鮮明的獎懲,彰顯了選人用人的正確導向,最大限度地激發和保護了扶貧干部的工作熱情。截至目前,全市共組織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明察暗訪45次,發現問題150件,因扶貧領域違規違紀問題受到處理的干部204人,挽回資金258余萬元,通報曝光扶貧領域問題6批26起50人,進一步釋放了脫貧攻堅工作“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強烈信號。
解決行業政策紅利落實、執行不到位問題。針對扶貧領域23方面重點扶貧任務,四平分解落實到位,要求各部門制定行業扶貧三年行動方案,建立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實行對標作戰、按圖銷號,確保行業扶貧有序推進。同時,將各類政策制作成日歷、掛歷和畫冊,走村入戶發放到貧困戶手中,提升百姓對政策的知曉率,著力疏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進一步加大督查暗訪力度。8月起,市脫貧辦組織暗訪組,進行“日暗訪、日通報”。他們不打招呼,直插脫貧攻堅一線。為防止扶貧干部做“表面文章”,暗訪組常常臨時改變暗訪計劃,出其不意開展“突擊檢查”。翻看四平市《脫貧攻堅暗訪日報》,幾時幾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是否在崗,承諾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兌現”,貧困戶是否了解如何申請扶貧貸款……一一記錄在冊。暗訪組還瞄準“細節”問題,每月圍繞五個方面(精準識別和精準退出、政策舉措執行、幫扶工作成效、扶貧資金項目監管和作風建設)情況,認真梳理問題清單。截至目前,共走訪29個鄉鎮41個村屯,發現各類問題125例,編發30期《暗訪日報》,全部限期并跟蹤整改。
“五路并舉”之三:補齊短板抓產業“造血”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產業扶貧是脫貧之基、致富之源。但貧困村大多基礎較差,貧困戶又普遍能力弱、年齡大、文化程度不高。傳統農業產業本身就“勢弱”,還想帶上貧困戶致富,難!
什么產業能脫貧?四平市本著“投資少、見效快、風險低”的原則,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打造“一縣一品”“一鄉一特”的產業扶貧格局,大力扶持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加工、旅游、光伏等五大扶貧產業,強力推進34個省級重點新農村項目、65個扶貧產業項目建設,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黨旗領航,堅定脫貧信念!按蹇创、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四平市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都結合本村實際情況,依托農民合作社發展特色種植業。但也有一些貧困戶存在觀望和畏難情緒,不敢干、不肯干、不愿干。雙遼市柳條鄉厚俗村的食用菌合作社,就曾面臨這樣的窘境。項目剛啟動時,村黨支部動員農戶參與,但習慣于種植玉米的農戶不認同,全村只有王志軍一戶貧困戶承包了一棟大棚。面對這樣的局面,村黨支部研究決定,由黨員帶頭領辦,承包戶向村里交承包費,其他貧困戶不參與生產但參與分紅。以這樣一種“合作入股”的方式,與豐合生態食用菌有限公司簽訂了回收訂單。一年干下來,收獲頗豐,觀望的村民不再觀望,“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N”的發展模式由此形成。
旅游產業+模式,打造脫貧生力軍。將鄉村旅游與脫貧工作相結合,梨樹縣蔡家鎮精心打造出一條旅游精品線:柳條邊的邊壕、邊門修復完畢;關東農耕博物館與梨樹黑土地論壇交相輝映;傳統農耕文化體驗園開園迎客,年接待游客過萬。在這些園區、景點的輻射下,涌現出一批集餐飲、娛樂、采摘和住宿為一體的“農家樂”旅游合作社。不論是旅游項目建設,還是旅游業帶動的輻射經濟,都優先選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村里的貧困戶孫杰年齡偏大,外出務工常被人“嫌棄”,村里便把采摘園培育秧苗的“俏活兒”交給了他,讓他足不出戶每年增收8000余元。
優選“陽光”產業,照亮脫貧之路。雙遼市服先鎮五一村73歲的農民樊兆昌家,安了12塊太陽能電池板,“誕生”了雙遼市第一個光伏扶貧發電站。并網發電后,樊兆昌每月去農電局按照發電量取錢,樂得合不攏嘴。目前,雙遼統籌推進4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光伏電站項目,按照“統一建站、統一管理、統一分配”的運營模式,貧困戶每年戶均分紅3000元,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五路并舉”之四:轉變作風抓隊伍建設
隨著321名駐村工作隊員和96個市直包保部門人員到達建檔立卡貧困村,作風二字便作為重要議題,擺上市委主要領導的案頭。
為了從根本上轉變扶貧工作作風,讓干部真正撲下身子為貧困群眾干實事,四平市以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年”為契機,不斷強化隊伍建設。
聚焦“四級責任網”,從政策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全面壓實市、縣、鄉、村四級責任,進一步健全領導機構;制定《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將脫貧攻堅納入全市績效考核,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30位市級領導“責任到人”,發揮“頭雁效應”,靠前指揮、強化包保,身體力行,帶領相關部門人員到縣(市)村屯督導調研;建立干部談心制度,了解“活思想”;優先選用在脫貧攻堅中堅持原則、敢抓敢管、干事成事的干部。
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鍛造一支作風過硬的“第一書記”隊伍尤為重要。
“第一書記進村,干得好不好,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我們不是派‘閑人’,而是要選‘能人’、用‘硬人’,讓精兵強將下基層打‘硬仗’!”市委書記韓福春如是說。
在確定駐村第一書記人選時,市委嚴把政治關、品行關、廉潔關、能力關,從市、縣兩級機關選派125名政治強、素質高、有創新意識的優秀干部,到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任第一書記。
從傳達精神到挨戶走訪,從謀劃項目到彎腰動手,“第一書記”們在貧困村忙得不亦樂乎。
“孫書記,我養的那批豬馬上可以出欄了,可最近銷路不太好,你可以幫我推銷推銷嗎?”正午12點,秋后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梨樹縣蔡家鎮姚家村第一書記孫海洋,正在村民劉昌學家的大棚內幫忙摘葡萄,聽到身后傳過來貧困戶陳俊林的一聲招呼。
“老陳大哥,我馬上就去幫你聯系!
說話間,孫海洋脫下身上已經被汗水浸濕的T恤衫,雙手用力地擰了擰衣服上的汗水,一溜小跑地跟著陳俊林向村里的養殖合作社奔去。
這個一身汗味的“第一書記”,格外受村民的愛戴。自他駐村以來,張家缺房、李家缺井、王家孩子上學、孫家老人生病……村里的大事小情,件件了然于心。村民們有事兒樂意找“第一書記”,有勁兒自然愿意往正事兒上使。
孫海洋是四平市“第一書記”的縮影,和他站在一起的還有付大治、何金輝、呂中美、李春波……他們的故事還在每天演繹著精彩與厚重。
“五路并舉”之五:防范風險抓資金安全
為確保每一筆扶貧資金都用在“刀刃兒”上,四平市強化對脫貧攻堅資金的監督、管理和使用,確保全程公開、透明、高效。近2年來,市縣兩級共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782萬元,專項用于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精準扶貧保險和小額信貸等14個方面。
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從組織層面保障扶貧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四平市財政局會同市脫貧辦、農委、發改委等6個部門,制定下發了《四平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實施辦法》《四平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辦法》等相關文件,從制度層面規范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
“五管齊下”強化風險防控。動態監管,通過省級扶貧資金監控系統進行動態監管,確保全程透明;定期通報,每月通報扶貧資金到位、撥付及支出情況,倒逼責任落實;及時公示,在市財政局門戶網站公開省級專項資金撥付情況,接受公眾監督;督促整改,對市本級安排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開展檢查,監督整改到位;嚴督實考,加強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把扶貧資金作為監督審計重點,實行巡視和審計全覆蓋。市、縣同步設立舉報電話,對扶貧資金使用的問題線索抓住不放,一經核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今年5月下旬,四平市抽調精干力量,利用2個月時間對全市扶貧資金,特別是對市本級上年度投入的11065萬元專項扶貧資金,進行了全面檢查。針對檢查發現的“項目進展緩慢、資金滯留、結余資金未上繳”等一些問題,依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及時下達了整改決定書,進行了嚴肅處理。截至目前,滯留資金2900萬元已經整改完畢,落實到具體項目中;結余資金131萬元已經上繳54萬元,其余部分12月底前完成上繳。
相關標簽:吉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