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0 作者:佚名 來源:甘肅日報
2015年,農業農村部開始以推廣種植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拉開了全國“糧改飼”改革的序幕。2016年,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成為試點縣之一。
定西是全國“三西”建設的肇始之地,一直以來也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為了吃飽肚子,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代又一代定西人櫛風沐雨、攻堅克難,不斷探索,先后解決了生存、吃飯等問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然而,“糧改飼”的推進,卻割裂了長期以來群眾與糧食之間的特殊情感,也讓人們在探索中想得更多、走得更遠。
2012年,安定區因為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出現了土地撂荒的現象,“誰種地”“種什么”等方面的思考隨之而來。
當年年底,一家名叫“甘肅民祥”的牧草種植企業在安定區寧遠鎮紅土村成立。第二年,這家企業流轉了10畝土地種上了飼草玉米,并在周邊的李家堡、寧遠鎮等鄉鎮開始實施青貯玉米秸稈飼養牛羊實驗,還組織群眾到養牛大戶家里觀摩。
然而,許多群眾對這種情況充滿疑慮:長得正旺的玉米棒子連稈子割了交給草廠,到底能不能賺錢?青貯草包在塑料包裹里會不會腐爛?牛羊吃了加工的青貯草好不好?種燕麥苜蓿草是否劃算?民祥公司用“實打實”的數據給予了回答:用青貯飼料喂牛羊,不再需要加工草料,喂養輕松,一個育肥周期內平均每只羊增重2.5公斤至5公斤、牛增重20公斤至30公斤;而且飼養環保衛生。
經濟賬擺在眼前,有的人開始行動起來。借著這股勢頭,安定區政府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穩步開展“糧改飼”,加快種養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探索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發展路子。不僅如此,定西市更是高度重視“糧改飼”工作,專門設立了7000萬元草牧業發展基金,用于引進大型企業貸款貼息、林草業科技研發、草牧業合作社補助等。
有了前期的探索和推廣,當2016年安定區被列為試點縣之后,“糧改飼”工作在當地順利開展起來。
安定區香泉鎮香泉村上沙坡社農民肖富海流轉了60畝撂荒地,全都種上了飼料玉米,他說:“一畝飼料苞谷按畝產5噸算,一噸260元,能掙1300元左右。如果再養些牛羊,收益更好。”
李家堡鎮麻子川村村民王叢林,以前在蘇州通信行業“打拼”,但激烈的競爭也讓他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糧改飼”的政策讓他找到了新的創業方向。去年,他從蘇州回到老家定西,一口氣流轉了300畝土地開始種草。
李家堡鎮北川社紅土村農民李玉華,不但種了25畝飼料玉米,還常年在民祥牧草打工,一個月能領3000多元的工資。提起“糧改飼”帶來的變化,李玉華說:“自從有了收苞谷稈子的廠子,廠門外都排著長龍一樣的隊,周邊幾個鎮的人都排隊交售。對于貧困戶,每畝收購價還多40元,籽種都是免費發放。”
今年,安定區飼草產值達12億元,農民人均草業收入近300元,有2000多戶貧困群眾直接通過草業增收。
記者了解到,目前定西市已擁有900多萬畝天然草場和320萬畝多年生優質牧草留床面積,80萬畝全株青貯玉米規模種植,基本形成了隴中紫花苜蓿、甘肅紅豆草、岷山紅三葉、岷山貓尾草等特色優質牧草生產基地,發展適度規模牧草種植戶10044戶。同時,全市已組建草牧專業合作社1788家,省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40家,規模養殖場1000余家,規模養殖村775個,家庭養殖場7217家,規模養殖戶10萬戶,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飼養量達350萬頭只。建成13條裹包青貯生產線,年產量達100萬噸以上,年銷售額6億元左右。
全市農作物結構已由10年前的“糧經”二元結構變為“糧經飼”三元結構;2017年全市牧草增加值達28億元,農民人均草牧業收入達2000元,全市三年投入草牧產業扶貧資金3億元,扶持12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草牧業增收脫貧。
相關標簽:定西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