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04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北京的小朋友們又多了一個好去處。由中國作物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共同舉辦的科普基地開放日恰逢兒童節,科學家們為小朋友們準備了一次不一樣的兒童節,近距離為小朋友介紹農作物的特性、用途、起源等,帶孩子們領略繽紛絢爛的農作物之美。
6月1日清晨,位于北京北三環聯想橋南側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普基地內人頭攢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這里參觀。“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小朋友們,你們猜猜這是什么作物呀?”參觀活動剛一開始,作科所副研究員宋振偉就拋出一個謎語發問,“是花生,這位小朋友答對了!”
作科所所長、研究員劉春明介紹,目前開放的科普基地是作科所院部試驗基地的一部分,占地約3.6畝,共設置88個小區,每個小區15平方米。此次展示的有包括小麥、黑麥、小黑麥、燕麥、蕎麥、水稻、豆類、甘薯、高粱、馬鈴薯、籽粒莧、花生、油菜、蓖麻、芝麻、胡麻、紅花等在內的20種作物共86個品種。此外,還有立體勻播技術展示。
科普基地里多種多樣的作物吸引了孩子們探索的目光。“這種白色的小花原來是馬鈴薯花啊!”一位小朋友好奇地說,“我吃過馬鈴薯,還吃過薯條,但從來沒見過馬鈴薯開花。”科普基地里馬鈴薯花正在綻放,金黃色冬小麥已近成熟,再有10多天就可以收割了,兩塊油菜田里的冬油菜已經接近成熟,泛出黃色,春油菜還留著些許青翠。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很多農作物吃過但并不認識,重新發現、再認識日常的食物由來就是一次探秘之旅。
來自農科院附屬小學的帶隊教師表示,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小朋友們可以近距離接觸農作物、土壤和農業科技,了解更多書本以外鮮活的知識,感知每一粒盤中餐的艱辛耕作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從小樹立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
“小朋友來看看這種麥子是不是很特別啊?它叫小黑麥。”作科所副研究員侯鵬給孩子們講解由“小黑麥之父”中國農科院鮑文奎院士創制的小黑麥,小麥和黑麥雜交創制了小黑麥這個新物種。
作科所科普基地不僅展示出農作物的生態多樣性,更集中展示了我國農業科技的成果,如作科所科學家選育而成的中麥系列、輪選系列、航麥系列等冬小麥品種,以及我國傳統地方品種和各類優異資源。
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吳蓉女士帶著兒子小滿參加了活動,她告訴記者,她在朋友圈看到活動公告就第一時間報名了,沒想到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增長了知識,更讓家長也長了見識。“我聽過講解后,才發現農業原來有這么多知識和科學包含在里面。有這么多科學家作科技支撐,我們才能吃到這么多種類的優質農產品。”
劉春明說:“科普基地開放不僅拉近了農業科技和公眾的距離,也拉近了科技工作者和公眾間的距離,把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出來、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農業、了解農業、支持農業,這也是農業科技工作者應該承擔的一份社會責任。”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