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04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4月上旬,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讓陜西渭南市大荔縣不少棗農慌了神。然而,范家鎮井莊村的李六五卻不慌不忙,只見他拿出手機輕輕一點,通過“智耕!毕到y遠程操控,把大棚風口和保溫被徐緩放下。
研發這套系統的是大荔縣安仁鎮返鄉青年賈青。2016年夏天正值冬棗掛果期,賈青60多歲的父親每天都要守在大棚里,收放風口、灌溉噴藥,常常夜里還要去棚里察看,隨時有中暑風險。利用假期,賈青走訪很多大棚冬棗種植戶采集數據。2017年春節,他放棄昆明一家軟件公司的優厚待遇,返鄉研發智能調節系統。
為了開發這套系統,他自學了電學、機械和焊接等知識。為獲得冬棗生長最佳溫度、濕度等數據,賈青請教了多名種植經驗豐富的棗農和農業專家,并用自家的大棚做測試反復優化系統,最終得出了合理的閾值。在耗費了大量精力和30多萬元積蓄之后,賈青終于研發成功,相關技術還申請了專利。
許莊鎮謝家坡村黨支部書記張偉是這套系統的第一個客戶!按_實方便,我現在用手機就能把大棚管理了。”張偉算了筆賬,按冬棗3個月生長關鍵期來算,雇人照看至少要多支出1萬元,這還不算精細化管理后節約下來的成本。
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大荔縣多鎮推廣,受到冬棗種植戶好評。“下一步,我想將這套設備推廣到蔬菜、瓜果等設施農業上。利用系統收集大數據,請農業專家分析,得到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環境下適宜生長的閾值,實現種植效益最大化!辟Z青對此信心十足。
摘自《陜西農村報》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