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在鄱陽湖周邊,當地的農民都會抓野生黃鱔拿到市場上賣,然而到了十二月份由于冬季黃鱔有冬眠的習性,在這個季節想要抓黃鱔已經不是那么容易了。
余長進:“黃鱔鉆大泥巴里的,你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慢慢找,這個邊上要仔細的看了。”
范大明:“這個季節黃鱔是冬眠了,冬眠它不出來了,現在你想搞不是那么容易了。”
2007年元月,記者到鄱陽縣采訪時看到,在三廟前村,一個叫陸德進的農民在這個季節里,卻每天都要賣出2000多斤黃鱔,僅一口池塘就能撈出三四百斤。
記者:“賣到哪里去?”
陸德進:“賣到杭州、上海、溫州。”
記者:“今天起了多少斤?”
陸德進:“今天起了幾百斤。”
記者:“這邊有多少?”
陸德進:“這里大概三四百斤。”
記者:“這個黃鱔價錢怎么樣 ?”
陸德進:“價錢20幾元錢一斤,22元錢一斤。”
既然已經過了黃鱔的捕撈季節,那么,陸德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黃鱔上市?
鄱陽縣的三廟前鄉地處鄱陽湖邊,自然環境很適合野生的黃鱔生長,這里的農民都會抓黃鱔拿到市場上賣,每年的五六月份,自然狀態下生長的黃鱔,在鄱陽縣城的田間地頭遍地都是,往往容易造成集中上市,一斤黃鱔有的時候只賣到了幾塊錢。
余長進:“捕捉黃鱔的人多了,你也賣,我也賣,那個價錢肯定會低一點,銷售不了,沒有銷路。”
當地的村民想避開上市的高峰賣上好價錢,在野生黃鱔大量繁殖的時候,一些村民抓野生的黃鱔苗放在魚塘里,開始試著人工養殖,但是都沒有成功。
蔡熙凱:“村里面,以前呢,前幾年的話,那里用池養的都失敗了。”
村民把黃鱔放到魚塘里,因為魚塘的塘底是泥土,黃鱔長大鉆到了地里不見了,村民們養殖都白費了。
范大明:“因為他們都是放在土里養的,到了成熟就跑了。”
以前三廟前村的陸德進收購村民抓來的黃鱔到市場上賣,2000年,他在市場里賣鱔魚的時候,一位從湖南來的客商告訴他,可以用網箱養殖黃鱔。
陸德進:“市場上的老板講的,他講人家都有那個養的黃鱔,我就跑到湖南,走了湖北,到了安徽,這幾年都是這樣,哪里技術好,就往哪里跑。”
在外地考察學習到了不少黃鱔網箱養殖的技術,回來以后他在池塘里用網箱試養了五箱的黃鱔,而且效益還非常好。到了第二年,他擴大規模養了20個網箱。
陸德進:“我們這里鄱陽湖這個天然的餌料,小魚養的這個結果,鮮魚,鮮度比較好。”
記者:“養黃鱔最關鍵的是什么?”
陸德進:“主要要苗種好,天氣好,下苗種的時間要看住。”
記者:“什么時候下苗種?”
陸德進:“下苗種大概6月份。”
記者:“我們這個苗種是從哪里來的?”
陸德進:“苗種是我本地的,我本地野生的收過來,野生的收過來的。”
在當時的三廟前鄉,陸德進獨此一家的網箱養殖,讓他的黃鱔在當地市場上基本供不應求。20個網箱為陸德進帶來了近一萬多元的收入。在周圍的農戶冬天基本上掙不到錢的情況下,他卻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這樣的狀況令他十分的滿足。
然而,陸德進的網箱養殖黃鱔,卻讓另一個人產生了沖動,這個人就是孫益江。孫益江是三廟前村的村民,做了二十幾年的水產生意,正愁冬天的黃鱔價錢好,可是卻沒有黃鱔收購,這時他聽說陸德進在用網箱養殖黃鱔。
孫益江:“為什么他們有那么多(鱔魚),有點反常,像我們就打聽,跟他們求教。”
孫益江憑借市場敏感看到了商機,他盤算著能不能跟陸德進合作經營。
記者:“冬天的黃鱔現在能賣多少錢?”
孫益江:“現在像那個大條一般都是22元左右,那個就是最小最小的不會少于17、18元吧。”
孫益江當時收購當地的黃鱔和其他各種水產賣到全國各地,因此他知道這里野生的黃鱔很受外面市場的歡迎,孫益江之所以要和陸德進合作,因為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本地的市場。
孫益江:“我們做生意不是在本地競爭,而是在外面競爭,我們主要是在上海扎根下去,在杭州扎根下去,在深圳扎根下去,全國各地我們都要扎根下去。”
鄱陽湖的黃鱔,因為靠近鄱陽湖所以黃鱔的餌料資源相當豐富,養出來的黃鱔品質接近于野生的黃鱔,加上當地有很多野生的黃鱔苗,成本也比別的地方要低很多,做了那么久水產生意的孫益江很明白這里的市場潛力。見到陸德進后,孫益江說出了藏在心里的想法。
孫益江:“所以我就跟他講了,我們一起養吧,或者你傳授一下,我們也可以養嗎。”
陸德進對自己養殖黃鱔十分有信心,可是跟孫益江合作養殖必定會擴大規模,網箱養殖的黃鱔會有多大的市場,他心里沒有底。
孫益江:“我就跟他講在一起,我們是肯定有結合的,那如果他養黃鱔,肯定跟我做生意的人肯定是要連在一起的。”
孫益江告訴陸德進,養殖黃鱔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兩個人可以一起搞規模化養殖,他做了那么多年的水產生意,銷售是不成問題,賣的越多,賺的自然也就更多。
孫益江:“他主要是養黃鱔這個一家,也掙不完那個錢的,一家你養那么多,本身我們這一點點,這個市場上需求量相當大的。”
跟孫益江合作銷路就打開了,陸德進覺得憑他們兩能闖出更大的市場,還是可行的。
陸德進:“他對黃鱔是很懂的,對黃鱔很懂的,他就是養黃鱔的技術不是怎么懂。”
在2003年,他們在村里承包了一百五十畝的魚塘,兩個人分了兩股,合作養了2000多網箱。原來陸德進養殖20個網箱,一年只有一兩萬元的收入,現在每天都能賺到這么多錢。
陸德進:“看投資多大了,如果像這里的話,大概10來萬元錢好掙的,這么多的網箱,10來萬元錢是好掙的。”
記者:“這邊多少個網箱?”
陸德進:“這里600來個網箱。”
每到冬天,陸德進和孫益江天天收獲著他們的黃鱔,往全國各地的市場上發,三廟前村的村民知道他們用網箱養黃鱔,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好的效益。
余長進一直是抓野生的黃鱔拿到市場上賣,他發現自己抓的那點黃鱔實在是少得可憐。余長進一年抓黃鱔兩三百斤,可是他聽說養一池卻有2000多斤,而且賣得價錢還很高,他就找到了孫益江,說出他想養黃鱔的想法。
余長進:“看孫老板那一方面養的,問他干什么的,他說養黃鱔的,結果找了一下,介紹了一下他幾年養黃鱔的經驗,覺得這個風險很少,有錢賺。”
三廟前鄉的農戶開始紛紛養殖,并且擴大規模,有些農戶想趕在春節期間賣上好價錢。
范大明:“因為我想放到春節前后賣,那時候價錢還可以好一點。”
余支明:“如果你養下去,一斤可以養到四五斤是不是,你養殖,你可以賺錢也容易一點。”
蔡熙凱:“今年我就擴大規模,養了200多箱。”
今年黃鱔的市場價格都在20元到30元不等,在夏季的黃鱔只能賣到十幾元,甚至是幾元錢一斤,好的市場價格讓三廟前鄉五十多戶的農戶在進行網箱養殖黃鱔,養殖面積達到四百多畝。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