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距離2018中華定制時尚周壓軸大秀,還有一個小時,一切細節正在做最后調整。
吳建華:今天是我們在上海應該說真正的第一場獨立的一場秀,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能夠在大上海展現出來。
宋錦,在中國有“錦繡之冠”的美譽,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并稱為中國三大名錦。把千年傳統宋錦帶入國際時尚舞臺,在重要場合成為國禮,吳建華努力了八年。
與吳建華不同,浙江的周賢喜,一開始做的就是外國人的生意。
四十年前,東塍鎮生產出第一顆燈泡。而今,世界上90%的節日彩燈來自中國制造,其中50%又來自于這個小鎮。在這里,燈泡就像身體里的血液,無處不在。
浙江省彩燈協會會長 陸逸:可以說現在到了這個地步,歐盟市場,他們要過圣誕節,我們如果不給他們供貨的話,他們就沒法過了。
散發著東方光芒的中國燈,點亮了無數個洋節日。穿越千年的宋錦,成為國際頂尖時尚的寵兒。它們的背后,站著兩個了不起的中國農民。他們離開土地,用中國制造改變自己,更改變了世界。
盛澤鎮,中國絲綢第一鎮,“日出萬綢,衣被天下”。
出生在絲綢世家,吳建華從小與絲綢打交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物質匱乏,一件絲綢衣服給了吳建華最初的時尚啟蒙。
吳建華:差不多小學兩年級的時候,我爺爺傳下來的,給我一件短袖,我爸爸也穿過,穿的時候特別舒服特別滑,襯衫穿在身上的感覺,就是現在的土豪。
如今,絲綢企業的招牌在盛澤鎮處處可見,這個紡織城有上千家從事絲綢的私營企業。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這里還只有幾家國營絲綢廠。吳建華在國營絲綢廠工作了五年。
1992年,中國改革進入關鍵時期,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撥開了人們心底的迷霧。
鄧小平:中國只要不搞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逐步改善人們的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
一批嗅覺敏銳、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紛紛下海,踏上創業的征程。吳建華也是這股“下海潮”中的一員。騎上一輛摩托車,他做起絲綢貿易。
吳建華:印章、支票都在一個包里面,就現在講的皮包公司,都在那個包里面。你要有個通訊的工具,我買了一個大哥大,那個時候一萬四千多元,所以買了一個大哥大,我公司里面就剩2萬多元錢,就剩2萬多元錢,2萬多元錢就開始開公司了。
2000年前后,便宜耐用的化纖成為主流,真絲綢產業遭到劇烈沖擊,行業調整。吳建華瞄準當時大廠不愿做,小廠做不了的素綢緞,開了自己的絲綢工廠。
吳建華:因為素綢緞相對來說,它對原料的要求比較高,對工人織造的技術要求也比較高,在常規的產品里面它算比較麻煩的。但是在我們盛澤鎮這個地方,做素綢緞它有傳統的技術優勢。
而在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浙江,臨海市東塍鎮的周賢喜也瞄準了一個家家戶戶很需要的東西--燈泡!
像大部分制造業一樣,鎢絲燈泡也是一個候鳥式的產業,會隨著成本去遷移。從日本到中國臺灣,然后到珠三角,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往中國內地遷移。
當時周邊幾個鎮出現了零星做燈泡的小作坊。木匠出身的周賢喜,有一雙巧手,他相信,只要能搶到機器就能做出燈泡。
周賢喜:臺灣那邊舊設備過來的,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想做,所以這個設備買不到。我帶了50多個人,車沒有開到的時候,我們就已經人在停車場等著,等設備一到,50多個人搶了5套設備,跟打架一樣,把設備搶到了我們東塍。
周賢喜:我第一次調試的時候,三天三夜沒睡覺,就在機器上調試,吃了飯就坐在旁邊調,調累了想睡覺,就坐在凳子上睡著了。
一臺機器,兩三個人,周賢喜帶著兄弟姐妹,在家支起了燈泡小作坊。
臨海是個千年古城,七分山水兩分田,耕地資源極其匱乏。燈泡這個外來產業,很快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迅速擴張,短短兩年就出現了800多家工廠。
但市場飽和帶來的往往是低價惡性競爭,1998年周賢喜第一次走出東塍鎮,與廣州的臺灣企業直接做生意。
周賢喜:一車燈泡拉過去,賣了七十幾萬,差不多80萬的現金,一次性沒見到過這么多錢,飛機飛到寧波,坐在車里一路不敢回家,看后面有沒有人怕別人跟蹤,要搶你這個錢,一路上講心里話,尿尿都不敢去。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敢下海的人,就能淘來一桶金。新世紀臨近,國企改制拉開序幕,“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是鼓勵了民營企業家發展生產的決心。在江蘇省盛澤鎮,吳建華趁機兼并收購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國營絲織廠,但像很多民營企業家一樣,2008年之前的他,對品牌這個詞還很陌生。直到一次法國之行,他才感受到品牌的威力。
吳建華:我們去參加了法國的一個面料展,我看到有家法國攤位,我一看這個東西特別眼熟,就是前兩個月我賣給韓國人的一款面料。然后我就問他,你這個多少錢,他跟我講說賣50歐元,我嚇一跳,你這個賣50歐元,這么貴,我賣給韓國人只要50人民幣,52元,我問你為什么能賣這么貴,他就跟我講,我們有品牌,我們是一家品牌公司。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就開始全方位融入全球化和世界經濟體系。提供全球大部分的高端絲綢面料,卻大多有產品無品牌。這十倍的差價,讓吳建華寢食難安。
吳建華:感覺到這個心口扎了一刀一樣的,讓我太難受了。做紡織就真的不能這樣做了。所以后來我們就說我們一定要做品牌。
吳建華:“這就是1000多年前我們手工的宋錦織造的一個場景。
近萬根蠶絲,各種花紋經過手藝人的巧妙編排,在一人多高的織機上,由兩個人配合完成。第一次見到宋錦,吳建華就被它的精美絕倫所吸引。但由于生產技術和設計理念的落后,宋錦面臨著傳承保護的困境。這樣的傳統織機當時全國僅剩下3臺,會操作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宋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朱云秀:2005年的時候我們織造坊就剩我一個了。十幾個人到最后就剩下我一個。
吳建華:就像是一顆蒙了灰塵的珍珠,放在角落里人家沒關注它。我相信這個東西會有市場的。
吳建華要復活宋錦,做出有影響力的品牌。首先,他要解決的就是宋錦的機械化生產。
很大的一個經軸,我們紗線要從這邊過來,哪個地方我焊一個,打個孔鉆一個都可以的
吳建華:后來我們的技術人員跟我講,吳總,宋錦這個獨特的工藝,跟常規的織錦,常規的提花面料不一樣,我們現有的進口的織機還不能做宋錦,那我說能不能改造,
設備改造難度極大,如果改造不好,最起碼有2000萬元的損失。帶著這些從國營絲綢廠出來的能工巧匠,吳建華開始宋錦織造的一次自我革新。
吳建華:從來沒有人在現代的數碼織機上來做宋錦,這個是前無古人的。那我們后來就是按照工藝,倒過來,來改那個機器。
比起吳建華的主動變革,周賢喜則在更早的時候被推到了生死邊緣。
2001年,美國燈泡行業的標準進行了一次調整。而這對地球另一邊的周賢喜,幾乎致命。
周賢喜:2000年他們標準就制定好了,上下游的工廠他們不通知。你所有的庫存,產生的庫存,最后全都是當非標產品半價賣掉,做了七八年,那一年一次性虧完。
提高燈泡標準,實質是行業的一次洗牌。做初級加工,處于產業上游的東塍鎮,燈泡產業全線崩塌,800多家廠房,最后只活下來不足30家。對周賢喜來說,簡單加工就能獲利的生意已經不復存在。
周賢喜聯合11家企業再次啟用群狼戰術進行反擊。每家投入2000萬元,擴大規模,在安徽建立上游工廠。但是企業聯盟的產能,也只有對方的百分之十。這一場自衛戰,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慘烈的價格戰。
周賢喜:銷售價在7分錢(一顆)的時候,上市公司的產品過來一下子跌到5分,最后在三分打不跨我們的時候,一年下降到一分半。刮臺風一樣的過來,一般的企業就受不了它這樣企業的沖擊。
吳元龍:臺灣那邊工業化走得比我們早,加上他們的管理,我們認為跟他們有一定的差距。
苦苦堅守一年半之后,內外交困的企業聯盟宣布解散。2012年,周賢喜敗退北美市場,不得不縮小規模,靜待時機。
這個常住人口不足6萬人的小鎮,吸引了全國超過十萬人從事彩燈行業。但和大多中國傳統制造產業一樣,彩燈依然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我國產業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民營企業開始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
2013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極大的拓寬了民營企業家們對市場的想象力,民營經濟的發展進入新時期。在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30年后,中國制造進入新時代。吳建華的宋錦也走進新時代。
這是世界上第一臺符合傳統宋錦織造工藝和各項技術參數的電子提花機,是吳建華帶著團隊用四個月,投入2000萬元研發出來的,它把宋錦的織造速度整整提升了200倍。
用宋錦獨一無二的面料優勢,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吳建華要從布料制造商跨界時尚產業。
怎么讓宋錦時尚起來,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吳建華來到時尚之都——米蘭尋找答案。
早些年,國際時尚行業還很難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在尋找國際知名設計師的過程中,吳建華處處碰壁。
吳建華:人家根本眼睛瞧不上你,你中國人不行,中國就是個材料供應商,你做時尚不行。那個品牌,老板叫安曼妥,當時我和他見面聊的時候,人家不睬你,他坐不都讓我坐下來,站著跟我聊。他明明邊上有椅子,就不讓我坐。
這種冷落讓吳建華一度非常難堪。而這個時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來到了他的面前。2014年,吳建華的宋錦亮相在北京舉辦的APEC會議。
吳建華:中國人應該在正式和隆重的場合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實際上人家不知道我們在這大半年的時間里,差不多11個月時間,做宋錦我說我們在太上老君的爐子里煉了一年。城墻紅的宋錦服裝,單單染色的小樣兒我們打了50次,我們前面方案的改動不下幾十次,打了紗線顏色織出來的布樣大概有100多次。
但也是這種細心地打磨,讓吳建華得到了米蘭時裝周終身榮譽主席Mario Boselli的關注,為他打開了國際時尚的窗口。
吳建華成功地與世界頂級品牌設計師合作,推出了箱包、配飾、家居、定制服裝等一系列產品,頻繁亮相米蘭、巴黎等頂尖時尚活動。吳建華成功地把中國千年宋錦,推上了國際舞臺。而在浙江東塍鎮,周賢喜也開始引領歐洲消費新潮流。
每年5月到9月,是節日彩燈的生產旺季。在這家工廠,每天要生產出1.2億顆LED燈泡。
離此處不過百米的另一個廠房里,胡益凱剛購進的兩臺設備,正在把一根根銅絲,繞成一捆捆電線。
這些電線和LED燈泡,通過東塍人自己發明的機器組成了一個個燈串。周賢喜的工人們把它們用膠帶纏在一根根枝條上。現在,只差最后一步了。
為屈道利帶來年產值過億的塑料花瓣,被工人們安裝在枝條上。
這就是周賢喜今年出口歐洲的爆款——櫻花樹燈。
周賢喜:我們這個櫻花樹一共有五六家配套工廠,我們這邊完成一個產品都有成千上萬人在為它服務。
丟掉北美市場,東塍人開始向另一個節日彩燈重要消費區——歐洲發力。與北美單一的消費風格不同,歐洲更偏愛多樣化。集中火力做創意設計、品牌營銷,把產業鏈上的制造環節拆分給上下游專業企業,周賢喜和他的同行們實現了從迎合市場向引領市場的轉變。
拿下歐洲95%的市場后,這些東塍人又攜手在全球開疆辟土,相繼拿下印度市場,南美市場。全球300億的穩定消費市場,東塍鎮貢獻了近百億。曾經丟掉的北美市場,現在重新向他們敞開了大門。
秘書長 屈小平:去美國市場必須貼一張標簽,這張標簽原來賣的大概是4分美金一張,現在他跟我們講這張標簽的價格可以商量,可以商量,原來談都不要談。還有個測試費用,他給我們行業的匯率也可以打折。這兩項成果已經是突破歷史了。
散發著東方光芒的中國燈,點亮了無數個洋節日,如今,也點綴著中國大地,點亮了無數中國人的新生活。四十年時間,這個泊來產業在東塍鎮生根發芽,成為一張世界名片。
在同樣星光閃耀的上海,吳建華和宋錦正式登臺!
身處偉大時代,了不起的中國農民,從來不缺乏擁抱世界的決心和勇氣。
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份成績單,凝聚著每位民營企業家的努力,而他們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農村!
進入新時代,更多的創業者活躍在世界舞臺。
吳建華:打造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這個是也值得他奮斗一輩子的事情。
周賢喜:憑你的沖勁,憑你瞎眼人不怕鬼的年代已經過去,把這種經驗傳授給他們。
時代的車輪從沒有停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的民營企業,前路可期,未來已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