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從2014年開始招募非遺傳承志愿者,向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延續非遺記憶。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志愿者為非遺的發展帶來新鮮力量,也幫助非遺走入當下生活。
志愿者為非遺帶來新鮮力量
西城區非遺資源豐富。截至2019年,西城區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6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7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208項,涵蓋了文旅部公布的非遺保護項目十大類別,非遺資源占北京市總數的近1/3。
歲月流轉,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年齡偏大、個別項目傳承人數量較少,成為制約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
2014年,“民間瑰寶 記憶西城”西城區非遺傳承志愿者招募活動啟動。
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楊飛介紹:一天接好幾百個電話,原本擔心招不滿,不料短短幾天就有1000多人報名,最終45名學員入圍!
求才若渴的傳承人還增加了數額不等的旁聽生名額,多一個人學習就多一條傳播途徑。
7年培養傳承志愿者308人
在地鐵站看到非遺傳承志愿者的招募廣告后,周曉明趕緊報了名。
出生于山東淄博的她,自小就對陶瓷技藝很感興趣,從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后,她從事陶瓷設計,通過層層選拔,周曉明成為刻瓷項目的5位正式學員之一,師承北京刻瓷第三代傳承人陳永昌。
7年來,西城共有36個非遺項目進行公開招募,培養傳承志愿者308人。傳承人的教學過程還被拍成視頻,上傳到微博,吸引了眾多非遺愛好者在線學習。
原以為非遺愛好者多是上了歲數的人,出乎意料的是,如今的課堂上也有許多年輕人的身影。
志愿者為非遺帶來新鮮力量
因為非遺傳承志愿者招募活動,越來越多年輕人得以親近非遺,非遺也因為這些年輕人的到來悄然發生變化。
周曉明研發出不掉色顏料,使刻瓷從只能觀賞的藝術品,轉化為實用性更強的藝術生活品,讓非遺真正融入了生活。陳永昌大喜過望:“在我這一代,能讓刻瓷走進日常百姓家,成為一種實用器,值了。”
選了藥香制作技藝的郭春蕾醫生,在她的提議下,她任職的醫院已經開始將藥香應用于養生保健。
這就是志愿者的加入為非遺帶來的新鮮力量。
西城作為文化資源大區,擁有著悠久歷史和眾多的文化遺產、獨特的歷史景觀、豐厚的文化底蘊,是西城區獨有的特色。通過志愿者的努力,一起讓這些百年老手藝活起來,使之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