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甘藍型油菜(B.napusL.)是國內外廣泛栽培的主要油菜類型之一。由于生態條件的差異,甘藍型油菜可分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三種,各生長發育所要求的溫、光條件有較大差別。我國于解放初期從日本引進甘藍型油菜,經與我國白菜型油菜-南方油白菜(Brm5icachinesisvaroleiferaMak)雜交改良后形成了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半冬性甘藍型油菜類型。我國于1978年起從國外引進甘藍型雙低油菜(低芥酸、低硫苷含量)種質,改變了我國甘藍型油菜原有的特征特性。選育生態應適性強、高產、雙低、高油分含量品種一直是長江流域油菜育種的重要目標,高產、雙低甘藍型油菜品種“寧油14號”的選育則實現了這一目標。
1選育經過
1995年春配制“9111×9005”組合。該品系角果較大,葉色較淡。1995年秋種植F1代;1997年油菜開花期限從F2大群體選擇3000多個單株自交,成熟時收獲單株自交種。先用“紙層析法”分離鑒定低芥酸單株,然后用“試紙法”從低芥酸單株中鑒定分離低硫苷單株,共獲得52個雙低(低芥酸、低硫苷)單株;同年秋播在選種圃種成株行,進行農藝性狀鑒定。1998年從52個株行中鑒定出農藝性狀表現優良的98~2118株行;對98~2118混合樣分析結果,芥酸含量(氣相色譜法)低于1%、硫苷含量(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酶法)小于35μmole/g。1999年從其衍生后代中進一步分離鑒定出99-1130株系參加江蘇省優質油菜新品系聯合鑒定試驗。2002年夏收,從99-1130后代株系中鑒定出11087定型株系參加江蘇省及國家優質油菜區域試驗。
2生物學特性
寧油14號屬甘藍型油菜遲熟類型,9月中旬播種,翌年5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240天左右。寧油14號植株總葉片數37~39張,葉色深綠,葉片較大,葉面蠟粉粉質較輕,長柄葉的葉柄較長。匍匐越冬,冬前生長穩健,抽薹較遲,抽薹后生長發育較快。花較大,花瓣黃色、鮮艷。株高171cm,莖稈彈性較好。分枝點50cm以上。一次分枝7~8個,二次分枝4~6個;主軸長約60cm左右。單株角果數370~400個。角果平生,長6~7cm,果喙較長。平均每角種子數24.16粒,千粒重3.4~3.8g。種皮褐色,種子大小均勻。抗病毒病,較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強。
3品質性狀
經國家區試指定單位測定結果(兩年平均),芥酸含量0.52%,硫苷含量25.71μmole/g,含油量42.89%,比對照中油821(38.65%)高4.24個百分點。
4產量表現
2002~2003年度長江下游組區試結果,平均129.85kg/畝,比對照中油821)曾產3.45%。2003~2004年底平均159.31kg/畝,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37%。2003~2004年國家優質油菜生產試驗結果,寧油14號比中油821增產4%。2003~2004年江蘇淮陰市淮安區、鹽城的東臺市、泰州的興化市等市(縣)示范種植結果表明,寧油14號具有畝產250kg生產潛力。
5栽培技術要點
5.1種子處理播前選擇晴天曬種子4~6小時,以提高發芽率;播前可用40%菌核凈或50%多菌靈粉劑拌種,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
5.2早播早播有利于實施秋發栽培。寧油14號屬晚熟品種類型,通過春化反應所要求的低溫時間較長,早播冬前不會抽薹開花。播種期可比一般品種提前3~5天。蘇北育苗移栽可于9月上旬播種;蘇中育苗移栽可于9月15日左右播種。直播(蘇北、蘇中)可于9月下旬進行。
5.3培育壯苗苗床與大田比控制在1∶5~6左右,施足底肥,施用硼肥(每畝苗床用硼砂0.5kg)和磷鉀肥。
5.4合理密植移栽大田,畝栽7000~8000株,株行距為20~26cm×40cm。直播密度每畝20000~30000株,株行距為6~13cm×33~40cm。
5.5科學用肥產量指標200kg時,每畝需施用純氮20kg,五氧化二磷10kg,氧化鉀10~15kg。基肥以有機肥、復合肥為主,搭配使用速效肥,缺硼地區增施硼肥。基、苗肥施用量占油菜總施肥量的55%左右。臘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15%~20%,早施薹肥。
5.6防治菌核病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靈、菌核凈、菌核清等噴霧防治菌核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