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尤其在長江流域以及南方經常發生,一般年份發生10%到30%,嚴重的達到80%,損失十分嚴重。
油菜菌核病是由一種真菌引起,它可發生在油菜生長的各個時期,但以開花后最為嚴重。苗期發病造成幼苗腐爛、死亡或生長不良;成株期葉片表現大而不規則的葉斑和落葉,莖稈發病形成棱形、長條形或繞莖大斑。遇潮濕天氣,病部呈濕腐狀,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稱“白稈”或“霉稈”。果莢受害也呈濕腐狀。潮濕環境下從病部產生大量的白色棉絮狀菌絲和后期形成黑色類似老鼠糞的菌核(尤其在莖的中下部)是菌核病的兩個重要特征。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種子和冬油菜病株中越冬。菌核在干燥條件下可以存活4~10年,但在30℃水中30天就會腐爛,越冬菌核在2~3月開始形成子囊盤,陸續產生大量的子囊孢子。這個時期正好是油菜最容易感病的開花期,再遇到多雨的天氣,病害就可能流行成災。為此,實行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不連作和不與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輪作是首要的防治措施。
另外,病菌本身的寄生性較弱,只能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染并且只侵染老、黃葉和花瓣、花藥。據調查,花瓣帶菌率可以高達90%以上,落花也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傳染方式。因此要綜合采用農業措施防病和噴灑藥劑控病等兩方面的技術。
具有防病功效的農業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均衡施用氮磷鉀肥,增施硼、錳、鋅等微肥,穩施薹肥(僅占總施肥量的20%),不使用未腐熟有機肥;種植抗病品種,一般是芥菜型比較抗病;開溝排水,減少漬害和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清除老葉、黃葉、病葉,深埋或漚肥,減少病菌。
藥劑防治可使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每畝50克,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兌水噴霧。也有報道咪鮮胺(使百克)、氯啶菌酯、啶酰菌胺等新的藥劑和一些復配藥劑如25%多?酮(赤霉清)可濕性粉劑、福?菌核可濕性粉劑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輪換使用。建議在油菜盛花期第一次用藥,間隔7~10天第2次噴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