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陜油9號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油菜育種室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203A和恢復系1186C雜交選育而成的甘藍型雙低油菜新品種,2004年9月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突出優點是生長勢強,抗倒伏,抗病毒病,耐菌核病,品質優良,豐產性狀好。2004年在關中、陜南大面積推廣種植和在安徽、江蘇示范種植,均表現為優質豐產,適應性強。其有望成為黃淮流域豐產優質主栽品種之一。
1特征特性
1.1植物學特征該品種屬弱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43天。冬前幼苗半直立,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苗期出葉12片以上,生長勢強,整齊一致,個體發育健壯,耐凍性極強。返青至初花階段生長緩慢,有利于避過倒春寒。初花后生長迅速,花期集中,灌漿速度快。成熟期在同等條件下比秦優7號早3天。植株高度比陜油8號稍低,株高170~180cm。植株分枝部位稍低,單株有效分枝數10個左右。角果分布較集中,較短粗,有效角果數400個以上。角粒數23~35粒,千粒重3.2g左右。
1.2品質性狀陜油9號品質優良,經陜西省種子管理站送樣檢測,芥酸含量小于0.1%,硫苷含量21.571μmol/g,符合國家優質雙低油菜品種標準。含油量42.72%,含油量較高。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抗(耐)病性鑒定,該品種耐菌核病。
1.3產量表現陜油9號豐產性好,該品種2003~2004年參加陜西灌區油菜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量196.7kg,較對照秦優7號平均畝增產3.2%;2004年參加陜西省灌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4.5kg,比對照秦優7號平均畝增產2.2%。
陜油9號適宜于陜西關中、陜南及黃淮流域同類型地區種植,也可在長江流域示范推廣。
2栽培技術
2.1施足底肥每畝施有機肥3000kg,碳酸氫銨50kg,過磷酸鈣50kg,或每畝施尿素10kg,磷酸二銨20kg。基肥于播前一次施入,陜南和黃淮稻田缺硼土壤每畝底肥加施0.5kg硼砂。
2.2適期播種關中灌區西部為9月10~15日、東部為9月15~20日、陜南盆地9月5~10日播種育苗;苗齡40~45天,綠葉6~7片,苗高20~26cm,根莖粗0.5~0.6cm時即可移栽。黃淮地區播期與當地甘藍型油菜相同,即平均氣溫下降到20~18℃,或冬前大于0℃積溫達到930℃時為直播期。育苗播期應比直播期提早7~10天。
2.3合理稀植該品種適宜的留苗密度在關中灌區為每畝8000~10000株,陜南及黃淮流域每畝6000~8000株。
2.4加強田間管理
2.4.1冬前管理油菜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帶土移栽,防治黃曲跳甲等害蟲。直播油菜要在三葉期間苗,五葉期定苗,育苗則在三葉期定苗。定苗后及時防治菜青蟲和蕪菁葉蜂。
2.4.2越冬管理油菜越冬前要適時培土冬苫,脫肥田塊結合培土冬苫畝追施尿素5kg。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于冬至――立春進行冬灌,以增強幼苗抗寒性。
2.4.3早春管理及時扒土放苗,視苗情追施薹肥,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進行,每畝溝施尿素5kg左右。若出現冬春連旱時,要及時進行春灌,底墑充足時,則不宜春灌。油菜返青至抽薹初期是莖象甲產卵危害時期,應及時噴藥防治。
2.4.4花角期管理初花期每畝用0.2%的硼砂、0.2%的磷酸二氫鉀和2%的尿素水溶液與40%氧化樂果、40%菌核凈1000倍液的混合藥肥50kg噴霧,達到防蟲追肥增角增粒重的目的;油菜盛花期進行放蜂或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終花后及時防治蚜蟲。當全田有70%的主序角果籽粒變為黃褐或黑色時,即為收獲適期。收獲后堆垛后熟3~5天,以提高籽實粒重和出油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