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般經過70-80天,菌絲長好了,即可取出做“種引”。這個種引,叫做“木引”。接引長得好不好,可用下面的標準來衡量:如果料筒長滿了菌絲,帶淡黃色,而且結有小苓;料筒的上、下、里、外都成熟得均勻,帶有香味和白絨,作種最好。純黃色就太老了,全白色又太嫩了。所以要掌握好“火候”。
5.選好、用好當年接種用的“肉引”。“肉引”最好是選用前茬的鮮茯苓,現挖、現選、現破、現窖。如果用經過貯存的茯苓做種引,必須注意不要選用在“發汗”時長了白霉的。根據英山縣的經驗,每100窖用引苓17.5千克。(鮮茯苓含水分多,要放在通風的地方讓它呼吸,放出水分,叫做“發汗”。)
6.適時下窖。下窖的季節是小暑至大暑,最遲不能超過處暑。這樣,就可在一個對年“起場”(挖收茯苓)。伏天起場的好處是避開了梅雨季節,茯苓的含水量少,質量好,不容易爛,便于保管加工。下窖時要注意下列幾點:①挖窖要與廂面垂直,窖向與上坡一致,每窖挖成一個“撮箕”形,撮箕口朝上坡,上淺下深。②搶晴突擊下窖。下窖時,料簡要干燥,土壤潤濕,天氣要晴朗。雨天下窖,容易瘟窖。③擺進料筒的時候,要大頭朝上,小頭朝下坡。料筒要與窖底貼實,這樣才能落潤不漏風。④下引量(即接種量),4-5筒小樹為一窖的,每窖的下種引量150克;2-3筒一窖的,250-300克;獨窖的粗料筒,下引380-500克。總之,估計50千克干料,下引量約1千克為最合適。下引過多,容易引起不正常的早熟,反而造成減產。一般每窖用料筒7.5-11.5千克,每7.5千克料筒,最多的可以結茯苓5千克。⑤下引的方式方法有三種:“斗引”、“貼引”和“墊引”。把“引”貼放在料筒上端的鋸口上的叫做“斗引”;把“引”直接貼在料筒上側的叫做“貼引”;把“引”墊在料筒下側(即底部)的叫做“墊引”。不管何種方式。它的要點是將肉引的白口(即菌核的內部剖面)必須和料筒的斷面或削口(木質部和“筋”)貼緊,肉引的外皮要朝上朝外。這樣,一方面菌線容易長上料筒,同時,又可避免肉引被雨水打濕,引起腐爛。⑥蓋土、清廂、清溝。原則上要深挖淺窖,深埋淺蓋。用土粒把肉引塞緊,以免脫落,吸收潮氣,保住濕氣。一般覆土3厘米左右,把廂面的土抹平,并及時把廂溝清好,以利排水。
7.加強窖廂管理。下窖以后15天左右要檢查一次種引上料情況。如果發現菌絲沒有串上料筒,就應及時補“引”。重陽節時(約為10月上旬)再檢查一次菌絲的發展情況。每次雨前雨后,都要及時清溝、排渣。同時要經常檢視蓋土情況。到了小麥揚花季節,正是茯苓發育膨大時期,要隨時進行掩裂(用土掩蓋土面裂縫),以免露風,一則保墑,二則防止菌核上產生子實體,消耗養分,防止日曬雨淋,防鼠害蟲蛀。在小暑前后,檢查茯苓成熟程度,以便及時起窖。
8.適時收獲。在下窖后約一年時間,茯苓就已完全成熟。起窖的時間,首先是要伏天,趁天熱天晴收獲。其次,根據廂面普遍有茯苓隆起所造成的裂縫,而且掩土后不再開裂,表示已經長足了。第三,挖起的茯苓帶黃褐色為適時,如果烏黑色,則為過熟的現象,應趕快起場。如果茯苓的顏色還帶有黃白色,則表明還未完全成熟,應該稍微推遲起窖起場的時間。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