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竹蓀素有“真菌之花”和“真菌皇后”的美稱,是一種珍貴食用菌。其味獨特,清香宜人,被視為名貴佳肴,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需求量日趨上升。利用甘蔗地行間套栽竹蓀菌可使菇蔗兩豐收。現將筆者在甘蔗地套栽竹蓀獲得高產的技術介紹如下。
一、菌種的選擇及栽培季節
目前在市場上熱銷的竹蓀品種有:1.長裙竹蓀。菌絲生長溫度為5―33℃,以23℃最適宜,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8℃,以22℃最適宜。2.棘托長裙竹蓀。屬高溫型真菌,菌絲生長溫度10―35℃,最適溫度23―28℃,子實體形成溫度26―38℃。所以竹蓀栽培季節應選擇春季氣溫回升到16℃以上的3―5月份,以及秋季9―11月份。
二、場地選擇
竹蓀屬腐生菌類,喜微酸、濕潤環境,怕旱、怕澇,菌絲生長不需光照,菌菇生長需三陽七陰。場地應選無積水、排水順暢、保濕、腐殖質多、弱酸性、沙質土壤、盛產甘蔗2―3年的蔗地。
三、原料準備
竹蓀能分解利用各種植物纖維素。栽培原料可用各種竹木的根莖葉(桑樹的根莖葉也可)及竹木加工廠的下腳料,各種秸稈、野草、甘蔗渣等。不論何種原料都應充分曬干、不能有青綠和活的部分,并劈爛或破碎,枝條直徑1―5厘米,長短不限,然后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24―48小時,撈起堆集發酵1周,中間翻堆2次,使含水量達60%―70%,ph值為7。一般每平方米用竹蓀菌種2―3瓶,栽培料約25公斤,栽培料最好用3種以上的植物原料混合。
四、播種栽培
利用甘蔗苗行間采取畦床式栽培,甘蔗苗行間提前10天挖出深8―10厘米、寬約80厘米的表土,堆于兩旁備用,然后再向下挖松土深8―10厘米,讓陽光把土壤曬至發白。播種前在整個畦面及兩旁每平方米灑生石灰粉0.2公斤進行消毒,然后向畦內淋透水。播種時先在畦床上堆放一層5厘米厚的栽培料,在料面點播或撒播一層竹蓀菌種,再放一層6―8厘米厚的料后,又播一層菌種,再蓋一層5厘米厚的料,即三層料兩層菌種。播種完后用小鏟把料與種輕輕壓實,以利于菌種萌發吃料,最后表面覆蓋一層3―5厘米厚堆于畦兩旁的表土。覆蓋的表土含水量應為18%―20%,再蓋一層薄膜保溫保濕,在薄膜上覆蓋一層蔗葉或芒箕等雜草遮蔭。
五、管理
在播種后每3天揭開覆蓋薄膜1次,以利通風增氧,并經常保持覆土濕潤,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為度。注意防澇,大雨時要迅速排澇。播種10天后檢查菌絲萌發生長情況,若料內菌塊呈白色絨毛狀,菌絲吃料,說明菌絲生長正常。若變黑、發臭,表明菌種已霉爛,要及時補種。經過40天左右,菌絲吃好料,覆土層布滿菌絲,即可全部去掉薄膜,只蓋草遮蔭保濕。如果甘蔗長高,畦面達到三陽七陰的光照度,就不用再蓋草遮蔭了。50天后畦面出現白色菌蕾,菌蕾膨大迅速,顏色由白色轉為褐色,以后上午8―10時菌蕾陸續破裂開放。
六、采收和加工
傳統常規法采收是在竹蓀菌裙完全散開后進行。但如竹蓀散裙時間較集中,采收不及時,竹蓀就倒伏爛裙,因此應提前采收。方法是用刀把剛開裂后的菌蕾整個采下,洗凈泥土,集中平放在木板或竹篩上,噴點水,蓋上薄膜,在太陽下曬一下,就會開傘掉裙,而且只只完整。用40―60℃的烘干房烘6―8小時即干,色白且香濃,即可包裝上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