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病原線蟲學名〕Meloidogynearenaria(Neal)Chitwood.
〔寄主作物〕山藥、花生、大豆、菜豆、馬鈴薯、芋、番茄、南瓜、棉花等多種作物。
〔病害診斷〕為害根部。病株地上部生長勢強,葉片萎黃變小。地下塊莖小而畸形,無光澤,受害部位表面變暗褐色。在線蟲侵入點的周圍塊莖表皮腫脹突起,形成直徑2~7毫米的根結,嚴重時多個根結匯合在一起,病塊莖上生出許多須根,在須根上產生有米粒大小的根結。剖視病塊莖,可見自線蟲侵入點向內病組織變褐色。致病線蟲為花生根結線蟲。病原線蟲雌成蟲梨形,乳白色,口針基部球向后略斜,會陰花紋圓或卵圓形,近尾尖處無刻點,近側線處有不規則橫紋,有些橫紋伸至陰門角。雄成蟲細長,灰白色,頭略尖,尾鈍圓,導刺帶新月形。
〔發病規律〕病原線蟲主要以卵和二齡幼蟲在病殘組織和土壤中越冬。二齡幼蟲為侵染幼蟲。越冬卵翌年條件適宜即開始孵化變成一齡幼蟲,蛻皮后為二齡幼蟲,出殼活動尋找寄主。孵化出的二齡幼蟲連同越冬的二齡幼蟲侵染山藥的塊莖引起發病,侵染塊莖的線蟲在病部組織內取食發育,再經二次蛻皮后發育為成蟲,雌雄成蟲交尾,交尾后不久雄蟲死去,雌蟲產卵于膠質卵囊內。卵在土壤中分期分批孵化進行再侵染。在山東菏澤地區病原線蟲完成1代約需40天,一年可完成4代。病原線蟲可靠病土壤傳播,也能通過農事操作、水流、糞肥、風等傳播。病原線蟲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在20~40厘米土層內活動,為害。土溫15~20℃,田間最高持水量70%左右最有利于線蟲侵入。一般砂性土壤發病重,連作年限越長發病越重。
〔防治措施〕(1)建立無病留種田,繁育無病種苗。(2)重病地與糧食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并徹底鏟除田間雜草。(3)選用抗(耐)病品種,如明豆子。(4)施足充分腐熟糞肥,增施磷、鉀肥。合理灌水,切忌串灌,防止水流傳播。(5)藥劑防治,可用10%防線劑1號乳油每667平方米2~2.5千克加細土20千克制成藥土,栽種時撒入穴內然后覆土。也可用5%克線磷顆粒劑8~12千克,或5%米樂爾顆粒劑3.6千克栽種時分層撒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