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麥吸漿蟲又稱小紅蟲、喝漿蟲、黃疽蟲、麥蛆等,分紅吸漿蟲和麥黃吸漿蟲兩種,屬雙翅目癭蚊科,是小麥產區毀滅性的一種害蟲。自2001年在山東汶上暴發成災以來,近幾年在我縣每年都有發生,該蟲主要以幼蟲為害小麥乳熟籽粒,吸食漿液,造成癟粒、空殼而減產。一般被害麥地減產40%左右,嚴重者減產80%以上,甚至造成絕收。
1.發生規律
小麥吸漿蟲一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結圓繭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小麥拔節前后(3月下旬)土溫達10℃左右,土壤水分達20%左右時,幼蟲破繭上升到地表(3~7厘米)土層化蛹,小麥抽穗約70%的時期(4月20日前后),土溫達20℃時,開始羽化為成蟲,小麥抽穗至揚花期(5月上旬)雌蟲產卵,卵產在小麥護穎上,經5天左右,卵孵化為幼蟲,幼蟲鉆入正在揚花的小麥穎殼內,吸食小麥漿液,致使麥粒空秕,嚴重減產,幼蟲期約20天,小麥乳熟期后老熟,在雨天或潮濕時從麥穗中爬出,彈落土中,結圓繭越夏越冬,第二年遇適宜的條件,成蟲出土產卵,再為害小麥。
2.發生原因
小麥吸漿蟲暴發成災的原因主要取決于蟲源基數,氣候與土壤條件、感蟲品種種植面積。
2.1連年的春旱少雨,土壤含水量不足,吸漿蟲則滯留土中,逐年積累而越年羽化,為以后大發生埋下了隱患。
2.2土壤耕翻次數減少,水利條件的改善,為吸漿蟲生存、繁殖提供了條件,蟲口密度逐年提高。春季雨期,與吸漿蟲化蛹、羽化期相遇,羽化率明顯提高。
2.3連年種植內外穎扣合不緊,開花期長,籽粒皮薄的感蟲品種利于吸漿蟲取食、成活。
3.防治措施
由于小麥吸漿蟲具有蟲體小,為害隱蔽,治蟲不見蟲的特點,稍有疏忽就可能錯過防治時機,所以應以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并舉的原則。
3.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穎殼緊密、籽粒灌漿快、種皮較厚的抗蟲品種。
3.2農業防治實行輪作倒茬,耕翻暴曬或深耕,控制春后灌水、追肥。
3.3化學防治有3個適期為播種整地時,幼蟲化蛹期(小麥拔節期)和成蟲羽化期(小麥抽穗率70%時)。
播種期每667平方米用小麥吸漿蟲專用藥劑4.7%甲拌?辛粉劑2.5千克拌毒土于耕后耙前撒施,防治越冬幼蟲降低翌年的蟲源基數。同時兼治蠐螬、螻蛄、金針蟲及田鼠。
幼蟲化蛹期仍用上述藥劑拌毒土撒于麥田內并耬劃,使毒土混入土壤中,防治破繭化蛹的幼蟲。
成蟲羽化期每667平方米用25%輝豐快克40毫升或5%辛硫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50毫升噴霧殺滅成蟲和初孵幼蟲,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