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麥病蟲害發生的新變化
河北省暨華北地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之一。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種植技術的提高,加上氣候變暖,麥田病蟲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一些新特點:一是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的小麥條銹病、黑穗病、叢矮病、線蟲病、地下害蟲等主要病蟲害發生程度和發生范圍有所下降,對小麥已構不成嚴重威脅;二是小麥蚜蟲發生仍嚴重,小麥白粉病成了常發性病害,每年都造成一些地區小麥減產;三是近年來小麥紋枯病。小麥吸漿蟲呈上升趨勢,成為小麥的主要病蟲害,小麥赤霉病在局部地區趨重流行,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形成影響;四是小麥紅蜘蛛、麥葉蜂等一些次要害蟲,也連續偏重發生。此外,土蝗、蟋蟀在草荒嚴重的地塊發生較重,小麥全蝕病局部地區呈上升趨勢,早春若遇低溫,土傳病害小麥根腐病還會偏重流行。
防治對策
1.農業措施
(1)推廣抗、耐病蟲品種。在當地主要病蟲害的常發區和重發區,建立小麥品種抗病蟲變異觀察圃,從中篩選一些農藝性能好、高產、較抗耐病蟲的品種,在生產上推廣,并合理布局,防止大面積種格單一品種。重病區一定要壓縮感病品種留種面積。推廣抗耐品種要因地制宜,冀中南地區以種植冀麥36、冀麥37、71-3等發病晚,較耐白粉病和紋枯病、產量較高的品種為主,對減輕病害發生程度有較大作用。(2)精細整地,采取精量或半精量播種,圍繞高產防病做好水肥管理。整地時,多施有機腐熟肥、復合肥、小麥專用肥,防止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鉀肥均衡施用;澆足底墑水,精細耕翻、耙耪。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種,防止麥苗群體過大,以增大植株間通透性,創造不利于喜濕件病蟲害發生的環境。(3)調整作物布局,搞好輪作倒茬,適期晚播,以降低病蟲基數,推遲病菌的侵入,可減輕秋苗發病,減少土蝗、蟋蟀、灰飛虱的發生數量。(4)搞好冬前和早春麥田化學除草,減輕叢矮、黃矮病毒病的發生,減少病毒病傳毒昆蟲蚜蟲和灰飛虱的棲息和繁殖場所,從而減輕叢矮病。黃矮病的發生。適當推遲春季澆第一水時間,創造不利病蟲害發生的農田生態環境。
2.搞好病蟲害預警和監測
冬前進行一次蟲情調查,根據病蟲害發生基數、小麥品種布局,結合氣候特點等因素,做出第二年小麥病蟲害預測。小麥返青后,開展大面積普查和定點調查,結合氣象預測,發布病蟲發生程度和發生范圍預報。3-5月份要開展系統監測,掌握發生動態,及時發布防治運期預報,指導大團積防治。
3抓關鍵防治技術
(1)藥劑拌種
藥劑拌種對上傳、種傳病害的防治作用較大,可降低秋苗發病,減少菌源積累,進而推遲早春發病15-20天。在重病區采用殺菌譜廣、高效。長效殺菌劑,如20%三唑酮,按種子重量的0.15%,或33%多?酮可濕性粉劑、立克秀2%干拌種劑等,接種子重量的0.2%進行種子處理,藥效期80-90天,對小麥白粉病、紋枯病、銹病、黑穗病、根腐病等均有良好的效果。用衛福40%懸浮劑或適樂時2.5%懸浮種衣劑,按種子重量的0.1%-0.2%包衣,可預防止傳病害如腥黑穗病、稈黑粉病、根腐病、紋枯病、赤霉病、全蝕病、葉斑病和銹病病菌的侵染為害。
(2)春季防治一般在華北地區,小麥返青前后常伴有低溫、陰雨天氣,是小麥根腐病、紋枯病、白粉病等早期混合發生時期,抓住關鍵期防治,對控制中、后期病情發展有重要意義。一般每畝用20%粉銹寧50毫升,或12.5%禾果利2500-3000倍液,也可用33%紋霉凈200克、25%敵力脫33克兌水40-50千克,向小麥根莖部噴灑,重病田隔5-7天再噴一次,對小麥白粉病、根腐病、銹病、葉斑病、紋枯病均有效。
(3)穗期蚜蟲防治。可噴灑50%抗蚜威或10%吡蟲啉等,以減少傷害天敵。
(4)小麥吸漿蟲防治。防治的關鍵期是中蛹期,在冀中南地區是4月20~25日,1畝用50%辛硫磷或50%敵敵畏150毫升,兌水2-3千克,噴曬細土20-25千克攪拌均勻(以用手握成團,撒地即散為宜),順麥壟撤施。成蟲期掃殘,在小麥抽穗后,70%揚花時用菊酯類、敵敵畏等農藥噴灑防治。
(5)小麥全蝕病防治。對重病田,除輪作倒茬外,可用15%粉銹寧,或甲基托布津70%,每畝2千克于播種時溝施預防;小麥返青期用15%粉銹寧150克或甲基托布津70%100克兌水100千克,用去掉噴頭的噴霧器噴澆小麥莖基部。輕病田用粉銹寧等拌種,再加上返青期噴澆,防效較好。
(6)小麥紅蜘蛛防治。一般在干旱、無水澆條件的丘陵、山區或旱薄地麥田發生較重。可用16%阿維菌素6000-8000倍液噴霧防治。
(7)麥葉蜂防治。在高水肥或低洼麥田發生較量。可用20%氰戊菊酯、25%辛?氰(快殺靈)2500-3000倍液防治。
(8)土蝗、蟋蟀防治。在溝邊、地沿等特殊環境發生重時,對臨近的小麥構成威脅,嚴重時可造成缺苗斷壟。可用50%辛硫磷、50%敵敵畏等,每畝150毫升,兌水2千克,拌5千克炒香的麥鼓、豆餅、谷批干,于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后在土蝗、蟋蟀取食高峰前撤于麥田。密度高時,隔天再撒1次,或用氰戊菊酯、敵敵畏等噴霧5-10來的保護帶,以控制為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