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幾年來,啤麥黃化口十病在蘇北地區日趨嚴重,常常導致產量及品質下降,局部地區甚至嚴重死苗,翻耕改種。1992~1995年,筆者對蘇北沿海墾區種植的1466.7~1866.7公頃二棱大麥組織調查并進行抗病品種種植試驗,分析了黃化葉病發生流行與品種、播期、耕作栽培、氣候等因素之間關系,現報道如下:
1影響啤麥黃化葉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1.1品種抗耐病性
1.1.1不同品種試驗結果港啤1號(KA-4B)、7111、7113、6605發病輕,抗性強,分蘗較強,91-單2、岡2、蘇引麥3號冬前發病率40%~50%,但返青拔節后恢復快,耐病性較強,而蘇啤1號較感病,死苗重,每667平方米成穗數19.3萬,嚴重不足。
1.1.2大面積發病調查1993年,以蘇啤品種為主體,搭配岡2品種,調查蘇啤品種178塊(每塊田約8公頃,發病田29塊,占16.3%,岡2品種78塊,發病田5塊,占6.4%。1994年,擴種岡2品種,壓縮蘇啤。蘇啤109塊,發病37塊,發病率34%,岡2品種187塊,發病9塊,發病率4.8%。1995年,全面種植港啤1號(KA-4B)、91-單2等抗耐病品種,淘汰了蘇啤品種,未見黃化葉病發生。
1.2播期,大麥黃化葉病主要傳播介體是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感病期主要是播后30~40d幼苗期,播種愈早,病毒侵染發病機率愈高。1992、1993年10月、中旬前播種面積分別達到50.8%和60.1%,統計2a內發病情況,10月20日前早播田發病38塊,14.8公頃,10月26~31日適期播種的發病田只有8塊,1.56公頃,而11月份的晚播麥發病極輕。1994年10月下旬中期大量播種,比往年推遲5~10d,1995年幾乎不發病。
1.3茬口與耕作
1.3.1連作年限長,發病重如5N10#田,22S9#田連續4a種植蘇啤等感病品種,發病較重,發病面積30%~40%。
1.3.2少免耕旱茬田重于稻茬田禾谷多粘菌分布在5~20cm淺土壤層中,棉麥套種、寄種及豆茬田多采用少免耕、淺翻淺耙的播種方式,對禾谷多粘菌影響不大,在棉茬、豆茬田大麥黃化葉病發病率占發病用塊的41.5%和31.7%,而稻茬田經過長期灌水加之播前深耕,抑制了禾谷多粘菌數量,發病田塊占20.80%,發病相對較輕。
1.4氣候
適宜禾谷多粘菌游動孢子活動的土溫1.0~15℃,本地5cm平均土溫低于10℃約在11月下旬,而大麥播期10月下旬,冬前介體活動與麥苗感染期吻合,因此決定黃化葉病流行的氣象因素關鍵是秋播時降雨量。如1993年秋播后40d內,本地日均溫13.7℃,降雨量224.1mm,分別比常年高3.3℃和165.9mm,連綿陰雨;爛耕爛種,有利于介體隨雨水傳播,漬害重,麥苗抗性弱,黃化葉病蔓延嚴重,相反1992、1994年秋播后40d內降雨量分別為1.1mm和21.5mm,干旱少雨,黃化葉病發生輕。
2控制黃化葉病發生為害的防治措施
2.1種植抗耐病品種選用適應本地區種植的抗耐病、高產、優質啤麥良種,如港啤1號(KA-4B)、91-單2、岡2等,經小區試驗及大面積應用證明,分蘗性強,抗倒伏,千粒重穩定在38g以上,發芽率90%以上,667平方米產400kg左右,產量、品質深受種植單位及麥芽廠家青睞。
2.2避免過早播種如本地把播期從10月中旬推遲到10月25日后播種,既能確保麥苗5葉越冬、70d反青,又可以減輕病毒病。對棉茬麥盡可能壓縮寄種面積,推廣棉后晚播栽培技術,提高成穗率。
2.3旱茬(寄種、套種、豆茬)注意深耕20~25cm,并及時開挖溝畦,排水降漬,抑制禾谷多粘菌介體傳播擴散。
2.4輪作換茬避免啤麥連茬,實行水旱輪作或改種小麥,減輕發病。
2.5合理密植施肥應用基肥重,穗肥輕的兩促施肥法,對發病田塊可增施氮肥或根外噴施磷鉀肥、ABT生根劑,促進生根,快生新葉,增加植株的抗病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