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小麥吸漿蟲(1)危害癥狀。分紅黃兩種。均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疵粒、空殼。大發生年可形成全田毀滅,顆粒無收。
(2)發病特點。兩種吸漿蟲發生均一年一代,遇不良環境幼蟲有多年休眠習性,故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圓繭越冬、越夏。黃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土表,此時小麥多處于拔節期,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至5月上旬,成蟲出現后,正值小麥抽穗揚花期,隨之大量產卵。西北地區成蟲盛發期多在6月上中旬。在同一地區黃吸漿蟲發育歷期略早于麥紅吸漿蟲。成蟲羽化后當天或第二天即行交配產卵,紅吸漿蟲多將卵產在已抽穗尚未揚花的麥穗穎間和小穗間,一處3~5粒,卵期3~5天。黃吸漿蟲多產在剛露臉初抽穗麥株的內外穎里面及其側片上,一處產5~6粒,卵期7~9天。幼蟲孵化后,隨即轉入穎殼,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吸取汁液。幼蟲共3齡,歷期15~20天,老熟幼蟲危害后,爬至穎殼及麥芒上,隨雨珠、露水或自動彈落在土表,鉆入土中10~20cm處作圓繭越冬。
(3)防治方法。農業防治: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籽實皮厚,漿液不易外流的小麥品種。進行輪作,避開蟲源。化學防治:淘土調查幼蟲密度,選有代表性麥田1~2塊中隨機挖取10cm×10cm×20cm的小上方,7~10個,混拌均勻后,取其中1/7~1/10土樣倒入桶中,加水攪拌,沉淀后,將泥漿倒入銅紗篩中,濾去泥水,再將篩上雜物鑷掉,檢查篩上留下的蟲體,要反復幾次淘洗,將蟲查凈。在小麥抽穗初期進行一次網捕成蟲調查(捕蟲網口直徑30cm)在麥田漫步前進,往返捕網10復次,記載蟲數。當麥田平均每小上方有蟲5頭以上時即需防治。在小麥抽穗初期,平均網捕10復次有成蟲10~25頭,需立即防治,防治時間以中蛹期為宜,成蟲進行輔助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加水5kg。均噴在20~25kg細土上,拌均成毒土施用,邊撒邊耕,施入土中。
2.小麥葉枯病
(1)危害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和葉鞘,有時也危害穗部和莖稈。在片上最初出現卵圓形淺綠色病斑,以后逐漸擴展聯結成不規則形大塊黃色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先由下部葉片發病,逐漸向上發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則下部葉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2)發病特點。在冬麥區,病菌在小麥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夏,秋季開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體在病株上越冬。來年春季,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危害;在春麥區,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絲體在小麥殘體上越冬,來年春季小麥播種后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危害。在低溫多濕的條件下有利于此病的發生擴展。不同的品種對葉枯病的抗病性差異較大。
(3)防治方法。選用抗病耐病良種;深翻滅茬,清除病殘體,消滅自生麥苗;農家肥高溫堆漚后施用。重病田可考慮輪作;大田噴藥,在發病重的田塊,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粉銹寧噴施。
3.小麥全蝕病
(1)危害癥狀。又稱黑腳病,主要危害小麥、大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一個毀滅性較大的病害,被列為國內植物檢疫對象。小麥感病后,分蘗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輕者減產10%~2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該病擴展蔓延較快,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由零星發生到大發生一般只需3年時間。
(2)發病特點。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麥全生育期均可發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莖基部1~2節。幼苗發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黃葉多,分蘗減少,類似干旱缺肥狀,初生根(種子根)和根莖(地中莖)變成黑褐色,嚴重時可造成全株連片枯死。“全蝕”這個名詞就是用來形容苗期被害嚴重時的狀態。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蘗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抽穗后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于拔起。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布滿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后顏色加深呈黑膏藥狀,其上密布黑褐色顆粒狀子囊殼。土壤干旱時,黑腳及黑膏藥特征不明顯,也不形成子囊殼,但莖基和根變成黑褐色,出現白穗。“黑腳”和“白穗”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癥狀。
(3)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加強植物檢疫,嚴禁從病區調種,防止病害傳入,保護無病區。發病田要單收單打,所收小麥嚴禁留種,且麥稈、麥糠不能直接還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連根拔掉焚燒,盡量減少菌源。重病地塊,可實行輪作換茬,推行麥菜、麥棉等輪作,以切斷全蝕病菌源積累,控制病情的發展。要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及銨態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化學防治:種子處理,每10kg麥種用生物制劑“蝕敵”(主要成分為熒光芽孢桿菌)50g拌種。拌種時,先將麥種浸濕,將藥劑均勻拌入,晾干后即可播種,嚴重地塊可適當加大用藥量。或每10kg麥種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20g進行包衣。也可用12.5%禾果利(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2%立克秀(戊唑醇)可濕性粉劑拌種。拌種或包衣時,要嚴格掌握用藥量,以免影響出苗。大田防治,據試驗,在播種期使用“蝕敵”拌種的基礎上,于小麥返青拔節期,每667平方米用“蝕敵”170g對水50kg灌根,效果更佳。灌根時,可采用工農-16型噴霧器,去掉噴頭用紗布包噴頭,打小氣流,沿麥壟對著根部澆灌。用20%三唑酮乳油每667平米100ml對水50kg灌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小麥稈黑粉病
(1)危害癥狀。當小麥長到3cm高左右時,癥狀即可出現。在莖、葉鞘、葉等,部分出現與葉脈平行的條紋孢子堆,孢子堆微隆起,最初白色,以后變為灰白色至黑色。病組織老熟時,孢子堆縱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病株常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數病株不能抽穗,卷曲于葉鞘內,或抽出畸形穗,花而不實,或僅有秕粒。病株分蘗較多,在播種密度較稀情況下,有時無效分蘗可達100多個。
(2)發病特點。小麥稈黑粉冬孢子團主要通過土壤、糞肥和種子進行傳染。病菌侵染方式為幼苗系統侵染。當冬孢子萌芽后,由菌絲侵入小麥芽鞘而至生長點。小麥稈黑粉病發生的多少,與小麥發芽期間土溫有關,一般土溫在9~26℃間都可以發生侵染,但以土溫20℃左右最為適宜。此外,發病率多少還與土壤含水量有關,一般較干燥的地塊發病率比濕度大的地塊發病率高。
(3)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藥劑處理種子,粉銹寧拌種。按每667平方米用50kg種子,用75%萎銹靈150g或100%萎銹靈100g拌種。40%拌種雙按種子量的2%拌種,此限于春麥區,冬麥區易引起藥害。
5.小麥銹病
(1)危害癥狀。條銹主要危害小麥葉片,電可危害葉鞘、莖稈、穗部。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排列呈虛線狀,鮮黃色,孢子堆小,長橢圓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狀孢子。
葉銹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和莖稈上少見,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橘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長橢圓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葉片,偶爾穿透葉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較正面的小。
稈銹主要危害莖稈和葉鞘,也可危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同一侵染點在正反面部可出現孢子堆,而葉背面的孢子堆較正面的大。
(2)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這是防治小麥銹病的基本措施。小麥收獲后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搞好大區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藥劑防治:對秋苗常年發病較重的地塊,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100g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每50kg種子要用60g拌種。務必干拌,充分攪拌均勻,嚴格控制藥量,濃度稍大影響出苗。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間發現病中心,及時進行噴藥控制。如果病葉率達到5%,嚴重度在10%以下,每667平方米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g或20%粉銹寧乳油每667平方米用40ml,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30g,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藥15~30g,對水50~70kg噴霧,或對水10~15kg進行低容量噴霧。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葉率在25%以上,嚴重度超過10%,就要加大用藥量,視病情嚴重程度,用以上藥量的2~4倍濃度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