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麥葉枯病是由多種病原物侵染所致,隨著栽培管理條件的變化及小麥品種的頻頻更換,該病在我縣麥區為害日趨嚴重,一般麥田病情指數9.47%~18.32%,減產3%~10%,重者達25%以上,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為摸清小麥葉枯病發生規律,尋求有效的化學防治方法,作者于1997~2002年進行了研究,現初報如下。
1種類及發生規律
1.1種類及病原1997~2002年每年3月初至5月底,在全縣麥區普查和定點監測,采集典型病葉進行室內鏡檢,并經柯赫氏法則(Koch’spostulates)檢驗。6年共鑒定標本300份,接種25份,鑒定病原6種。研究結果表明,嘉祥縣小麥葉枯病可分為雪霉葉枯病、鏈格孢葉枯病、根腐葉枯病、黃斑葉枯病、殼針孢葉枯病和葡萄孢葉枯病6種,其中殼針孢葉枯病和黃斑葉枯病是嘉祥麥區小麥葉枯病中的常見種類。
1.2發生規律病原菌多以菌絲體潛伏于種子內或以孢子附著于種子表面,或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子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夏越冬。種子和田間病殘體上的病菌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來源。病組織及殘體所產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由傷口或氣孔侵入寄主。溫濕度條件適宜時,發病后不久的病斑上又可產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致使葉片上產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病原菌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為害,但以抽穗至灌漿期發生較重,是主要為害時期。潮濕多雨和比較冷涼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小麥葉枯類病害的發生。14~18℃適于菌絲生長、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產生,18~22℃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發病。4月下旬至5月初降雨量達70mm以上發病較重,40mm以下則發病較輕。春季寒流降溫幅度大,來臨時間晚,葉枯病往往發生較重。小麥揚花期到乳熟期相對濕度在80%以上,溫度在18~23℃有利于葉枯病的發生。另外,氮肥施用量大,冬小麥播種偏早,播種量大,植株群體過大,田間郁蔽,葉枯病發生較重,反之則發病較輕。
2發生趨勢
今后幾年,小麥葉枯病發生為害仍將呈上升趨勢,原因是:一是目前本區主要栽培品種和推廣品種都是感病品種,尚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種。二是小麥葉枯病原菌組成復雜,致病能力強,而且寄主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可進行多次再侵染,易使病害不斷擴大蔓延。三是小麥生產中普遍存在著重施氮肥,輕施磷鉀肥和微肥;重化肥,輕有機肥的現象,小麥抗逆能力差。若遇上多雨年份,很可能造成小麥葉枯病的大面積流行。
3綜合防治技術
3.1加強植物檢疫由于小麥葉枯病病菌可以隨種子傳播,病原菌隨種子調運而傳播是該病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因而要加強植物檢疫,防止從疫區調運種子,并建立無病種子繁育基地。
3.2農業防治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和微肥,平衡施用氮、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性。適期播種,合理控制播種量,防止種群數量過大,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冬后及時防除雜草,改善田間環境,減輕葉枯病的發生。加強田間管理,控制灌水,特別是小麥生長后期不能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控制小麥葉枯病的發生為害。
3.3化學防治第一,種子處理。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每100kg種子用藥200~400ml。也可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20%三唑酮乳油以種子重量0.03%的藥量拌種,拌種后應增加10%的播種量。
第二,成株期防治。可在小麥葉枯病發病初期及時噴灑殺菌劑進行防治,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25%敵力脫乳油、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等。防治時應視田間病情發展,隔7~10天再噴1次。由于小麥葉枯病病原菌比較復雜,不同殺菌劑復配使用效果更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