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節水模式
上世紀八十年代,廊坊市小麥春季一般采用四水、五水模式,即返青水、起身水、拔節水(根據生產情況可二水合一)、開花灌漿水、麥黃水;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種植制度的改變和水源狀況的變化,小麥春季第一水適當推遲,即減掉了返青水和麥黃水,在管理上逐漸改為起身水、拔節水(根據生產情況可二水合一)、孕穗水和開花灌漿水。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水資源日益匱乏的實際現狀,小麥逐漸演變成了目前以春季二水、三水模式為主的春管方式,即起身拔節水、孕穗水(根據生產情況可免澆)、開花灌漿水。據統計,2006年全市小麥二水模式麥田占麥田總面積的49%,三水模式占麥田總面積的42.8%。
二、節水技術措施
小麥節約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有兩大途徑,一是水文水利工程設施節水,將水資源轉化為作物的蒸騰用水;另一種是農藝節水,即通過采用綜合農藝技術措施,依靠植物生理調節來提高蒸騰用水。主要措施是:
1、選用高產多抗、耐旱品種,推廣種子包衣技術
多抗、耐旱作物品種本身具有較強的抗旱耐旱能力,當干旱發生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身水分消耗,有效抵御干旱危害而獲得較好產量。上世紀90年代種植的小麥品種主要以綜合抗性好、高產穩產的京冬8號為主,搭配種植京411、京冬6號、輪抗6號、7號等,使廊坊市小麥單產首次突破了300公斤大關;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優質麥發展很快,以京9428為主體的新一代小麥逐漸成為生產主流,同時搭配的還有北農66、中優9507、中麥9號、農大3214、農大3291,以及輪選987、京0045等,為小麥生產的持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廊坊市小麥單產水平穩定在330-360公斤范圍內。在選用多抗耐旱優種的同時,還大力示范推廣種子包衣技術。據調查,近幾年本市小麥包衣種子面積年均達30-50萬畝,占麥田面積的20-30%,比對照平均畝增產達5%以上。
2、增施有機肥,示范推廣秸桿還田技術
增施有機肥不但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促進土壤中的養分分解,增加土壤接納自然降水和保持土壤水分能力,還可以減少養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平均畝施優質粗肥2-3方,引進示范農作物秸桿還田技術,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據田間考察,秸桿還田的麥田小麥穗頭大、莖桿粗壯,根量多,根系發達,不早衰,產量高;而未采用秸桿還田的麥田小麥穗頭相對較小、莖桿細,易倒伏,根量較少,易早衰減產。
3、隔年深耕,精細整地
深耕、精細整地,能加厚土壤活土層,增強耕作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充分發揮肥水作用,同時還有利于消滅雜草種子和病蟲菌源。“隔年深耕”即隔2-3年深耕一次,耕深達到20厘米以上,同時耕透、耙細、整平,達到土壤上虛下實,為小麥整齊出苗打下基礎,目前廊坊市每年都有近30%的麥田進行了播前深耕。
4、澆關鍵水,施關鍵肥,提高肥水利用率
根據小麥需水規律,在保證產量前提下,在小麥生產上按照“杜絕大水慢灌”、“澆關鍵水、施關鍵肥”、“減次飽灌”的原則,因地制宜,在小麥春季管理上采取了二水、三水模式。在生產條件和水澆條件較好的北部縣市如三河、香河等地示范推廣了三水模式,即起身拔節水、孕穗水、開花灌漿水,并隨第一水畝施尿素化肥15-20公斤,二水根據情況再補施5公斤。而在生產條件和水澆條件均較差的南部縣市以二水為主,即只澆起身拔節水、開花灌漿水,隨第一水追施尿素化肥20公斤。一般情況下減一水可畝節約成本20-30元。[pagebreak]
(五)綜合除治病蟲害,確保小麥豐產豐收
小麥生長中后期是白粉病、蚜蟲以及干熱風的多發時期,節水麥田同樣要做好病蟲害和后期早衰的的綜合防治工作。即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按一定比例混配,在5月初至中旬進行全田噴施,既除治了病蟲害,又延長了綠葉功能期,提高小麥產量。
此外,在實施選用優種、增施粗肥、示范秸桿還田、用好關鍵肥水等農藝節水措施的同時,積極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搞好排灌渠系統配套、機具配套,安裝地下管道和移動式塑料軟管、噴灌設施等,一般可節約用水1/3-1/2。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