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扁豆別名眉豆、鵲豆、沿籬豆等,喜高溫,植株能耐35℃左右的溫度,柵室栽培能獲得較好的效益,因棚室的密閉特性,致使二氧化碳缺乏,病蟲害嚴重。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和植物疫苗技術后,冬天20cm地溫增加4~6℃,二氧化碳濃度提高4~6倍,減少化肥用量60%,減少農藥用量80%左右,扁豆根莖比增大,日增長量加快,生育期提前,主莖變粗,節間縮短,葉片面積增大,葉片變厚,葉色加深,開花結果增加,莢果明顯增大,個體差異縮小,整齊度提高,含糖量升高,口感變甜,抗病蟲害能力增強,連續使用3年可以不施化肥、農藥,成本降低60%以上,產品早上市7~10天,平均增產30%~100%,平均售價提高30%左右,該技術應用方式有內置式、外置式和內外結合式。
內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和植物疫苗的使用
秸稈與其它物料用量。每667平方米秸稈用量4000~5000kg,餅肥100kg,牛、馬、羊等食草動物的腐熟糞便3~4方。菌種、疫苗用量。菌種每667平方米用6~8kg,疫苗用2~3kg。
菌種和疫苗使用前的處理。使用當天按1kg菌種兌摻15kg麥麩,13kg水,三者拌和均勻,堆積4~5h,開始使用。如當天使用不完,攤放于陰暗處,厚度5cm左右,第二天繼續使用。疫苗1kg兌摻20kg麥麩,18kg水,處理方法同上。
使用時間。行下內置式,定植前15天進行;行間內置式,定植后進行。行下內置式秸稈反應堆的使用。種植前在小行下開溝,溝寬與小行相等,溝深15~20cm,溝長與行長相等,所挖土壤分放兩邊,開完溝后填加秸稈,填平塌實的秸稈厚度為30cm,溝兩頭秸稈露出10cm,以便通氣,填完秸稈后按每溝菌種用量,均勻撒在秸桿上,用锨拍振一遍后,將起土回填于秸稈上,接著澆大水濕透秸稈,隔2~3天,找平起壟,覆土厚度為15~18cm。然后挖穴或開小溝,將疫苗撒施于定植穴內并于土壤摻和均勻,放苗、澆水、覆土;最后蓋膜、打孔,在每行的兩株之間用14號鋼筋打孔,孔距15~20cm,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度。行間內置秸稈生物反應堆的使用。在種植的大行間起土15~20cm深,放秸稈塌實填平,厚度30cm,溝的兩頭各露出10cm長的秸稈,再按每溝所需菌種用量,均勻撒在秸稈上,用锨拍振一遍,將所起土填于秸稈上,然后澆大水濕透秸稈,行間內置式反應堆只澆一次大水,以后澆水在小行間按常規法進行。6~7天后,蓋地膜,并用14號鋼筋按行距30cm,孔距20cm打孔,孔深以穿透秸桿層為度。應注意三足一露和三不宜。三足,即秸稈用量要足,菌種用量要足,第一次澆水要足;一露即內置溝兩頭秸稈要露出茬頭;三不宜即開溝不宜過深,覆土不宜過厚,打孔不宜過晚。
外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和植物疫苗的使用與管理
秸稈與菌種用量。每次秸稈用量1500kg,菌種用量3kg,全生育期加料2~3次。
時間。定植前建好反應堆,定植后及時開機抽氣供應二氧化碳。
操作方法。一般在大棚進口的山墻內側,距山墻60cm自北向南挖一個寬1m深0.8m,長度略短于大棚寬度的(儲氣池),從溝中間位置向棚內開挖一個底部低于溝底20~30cm,寬50cm,向外延伸60cm的通氣道,接著通氣道做一個下口直徑為50cm,上口內徑為40cm,高出地面20cm的圓形交換底座。整個溝體可用單磚砌壘,水泥抹面,打底。為減少投入,也可用塑料膜鋪底。然后在儲氣池上每隔50cm橫放一根小水泥桿或木棍作棚材,在縱向從兩端拉4道固定鐵絲,就可鋪放秸稈,每放40~50cm厚秸稈,均勻撒接一層菌種,連續3~4層,淋水澆透秸稈,澆水量以下部儲氣池有一半積水為宜,最后用農膜覆蓋保濕,農膜覆蓋不宜過嚴,下部有10cm秸稈露出,以便進氣,促進秸稈分解發酵。
使用與管理
概括為三補與三用。三補:①補氣秸稈生物反應堆中的功能菌種為好氣菌,因此向反應堆中補氧氣是十分必要的,即在儲氣池兩端留氣孔反應堆上打孔,反應堆蓋膜不必過嚴,四周留出5~10cm的空間便于通氣,反應建好當天就應當開機抽氣,即使陰雨天也要通氣5h以上。②補水10天內可用儲氣池中的水循環補充1~2次,以后可用井水補充。秋末冬初和早春7~8天向反應堆補一次水;嚴冬季節10~12天補1次水。③補料外置反應堆一般使用50~60天,秸稈消耗在60%以上。此時應及時補充秸稈和菌種。一次補充秸稈1000kg,菌種2kg,澆水濕透后,用直徑10cm尖頭木棍打孔通氣,然后蓋膜。
三用:①用氣要堅持開機抽氣,苗期每天5~6h,開花期7~8小時,結果期每天10h以上。不論陰天、晴天都要開機,自上午8時至蓋草簾為止。②用液按1份浸出液兌2~3份水,噴施葉片和植株,或每月3~4次結合每次澆水;中施,每溝用原液30~40Kg即可。③用渣將每次外置反應堆清理出的陳渣收集起來,可作追肥使用,也可供下茬作物定植時在穴內使用,效果很好。
主要配套技術
選擇良種宜選豆莢均勻、寬厚、纖維少、單莢重、生長期長、抗病性強、品質優良、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如鄒扁豆一號、長扁豆一號、豬耳朵扁豆等。
播種一般秋冬茬在9月中下旬播種,早春茬在1~3月播種。播前選粒大飽滿,色澤鮮艷,無病蟲的種子,曬種2~3天,以促進發芽整齊。每畦種兩行,兩行間隔40~50cm,穴距30~35cm,每穴播種3~4粒,播深2~3cm,每667平方米需種子3.5~4kg。
查苗定苗出苗后及時查苗,對缺苗的及時用后備苗補足。當植株長出2片真葉時,每穴留2株壯苗,其余去除。
溫度控制出苗前保持25~30℃,以促進幼苗快速出土。出苗后降溫至20~25℃,防高腳苗。待真葉展開,晝溫將至20℃左右,夜溫保持12~15℃,以蹲苗促壯。3~4片真葉后,晝溫升至22~25℃,夜溫保持12~15℃,當溫度超過25℃,應通風降溫。
植株調整當幼苗長至30~35cm,及時用塑料繩吊蔓,不要讓主蔓一次爬到棚頂,在龍頭即將爬到棚頂時落蔓。5月上中旬,當外界氣溫超過20℃后撤去棚膜,讓扁豆枝蔓在棚架上生長,直至倒蔓,但應適當引蔓。
追肥澆水苗期一般不澆水,過分干燥,可澆小水。現蕾后適當澆水,但水量不可過大,以免蕾花脫落。結莢后每隔10天左右,每667平方米隨水沖施三元復合肥10~15kg,間隔一次再追施尿素7~8kg,以滿足生育需求。
保花保莢棚室內光照弱,易落花落莢,應于開花期用5×10E-6~10×10E-6的萘乙酸或用1×10E-6~5×10E-6的防落素噴灑。
病蟲防治病害主要有銹病、白粉病、葉霉病,蟲害主要有蚜蟲、百粉虱、斑潛蠅、豆莢螟等,及時選用合適藥劑噴治。
適時采收播后50~60天,謝花后8~10天,嫩莢停止生長,種子開始發育即應采摘。一般前期4~5天采收一次,盛期2~3天一次,或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采摘。采摘時勿傷花序,以便后續花、莢發育。一般每667平方米產嫩莢2000~3000kg,高產達4000~5000kg。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