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蟲害荸薺白螟是主要蟲害。成蟲呈白色,大小與三化螟相近,老熟幼蟲黃白色略帶灰色。以幼蟲蛀食莖桿,為害初期荸薺莖尖部褪綠枯萎,自上而下逐漸變紅轉黃,莖桿變褐腐爛,最后全株枯死。在分蘗分株期受害,分蘗減少,在結球期受害,影響球莖膨大,產量減少。白螟在樂昌市一年發生4代,以第4代為主害化,螟蛾盛發期在9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螟蛾出現高峰,幼蟲為害時期在10月上中旬。以幼蟲在莖桿內結薄繭越冬。防治對策:(1)3月上旬前,及時清理并集中燒毀田間遺留的荸薺莖桿,消滅越冬蟲源;(2)化學防治。畝蛾量達到50頭以上,在幼蟲孵化高峰時(成蟲盛發15天后)施藥。藥劑可用3%米樂爾顆粒劑1--1.5公斤混少量泥粉進行撒施,或98%巴丹100克兌水100斤噴施2--3次,施藥時應保持淺水層。
二、病害1、桿枯病。當地又叫“紅葉病”,屬真菌性病害,病原為荸薺柱盤孢,此病來勢猛,擴展快,遇適溫高濕時可使荸薺桿成片枯死倒伏,致使結小荸薺或不結,多年調查結果表明,發病率20%時,產量損失50%左右,發病率在50%時,產量損失80%以上。葉鞘被害多先發生于基部,初呈暗綠色水漬狀不規則形病斑,后擴展到整個葉鞘,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現短條狀黑色小點(分生孢子盤)。莖桿染病,初呈水漬狀,梭形或橢圓形至不規則形暗綠色斑,病莖變軟并凹陷,其上也生有小黑點。濕度大時病斑可產生淺灰色霉層。主要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越冬,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浸染。溫度在17--29℃,連續陰雨或濃霧、重露天氣,利于該病發生流行。9月中下旬開始發病,10月份病害流行高峰期。若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早期氮肥施用過多或缺磷鉀肥,發病較重。2、枯萎病。病原為尖鐮孢菌荸薺專化型。此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受害植株一般不結荸薺,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病,尤以成株期受害重,即9月下旬至10月份為發病盛期。病菌以菌絲潛伏在荸薺球莖上越冬。苗期或成株染病莖基部初變褐,植株生長衰弱、矮化、變黃,似缺肥狀,以后少數分蘗開始枯萎,終至全株枯死;根及莖部染病,變黑褐軟腐,植株枯死或倒伏,局部可見粉紅色粘稠物,即分生袍子座和分生孢子;球莖染病薺肉變黑褐腐爛。3、莖腐病。病原為新月彎孢霉。莖發病呈枯黃至褐黃色,病莖較短而細,發病部位多數在葉狀莖的中下部。病部初呈暗灰色,后變為暗色不規則病斑,病健分界不明顯,組織變軟易折倒,濕度大時病部可產生暗色稀疏霉層。此病一般在9月上中旬生長季節旺盛時發病,10月后病情緩慢或停滯下來。土質瘠薄,土層淺或缺肥,地勢低洼,灌水過深易發病。4、灰霉病。病原為灰葡萄孢。主要發生在采收及貯藏期的荸薺球莖上,多在傷口處產生鼠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被害球莖內部深褐色軟腐。貯藏期濕度大發病重。該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荸薺的球莖及病殘體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從傷口侵入致病。
防治對策:1、推行輪作。特別是老產區實行3年以上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也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2、加強田間管理。清除田間殘萎枯莖。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排灌方式,做到排灌分開,防止串灌,漫灌以防病菌隨水流擴散。3、藥劑處理球莖和薺苗。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在育苗前把種球莖浸泡18--24小時,定植前再把薺苗浸泡18小時,可控制病害。4、抓住適期噴藥保護。生長季節及時檢查,發現少量病株即噴藥,可用77%可殺得100克兌水50公斤噴霧,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性顆粒劑1500倍液,始發病時開始噴施,每隔10天一次,連噴2--3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