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大西洋馬鈴薯是加工生產薯片、薯條等休閑食品的優質原料,生育期比較短,對栽培環境要求較嚴,既需冷涼又不耐低溫,栽培應做好防凍和肥水管理,以避免出現黑心病、空心病、淀粉溢出、裂口、畸形等生理病害,提高塊莖品質和商品率。
一、塊莖黑心病
1.癥狀:在塊莖中心部出現由黑色至藍色的不規則花紋。缺氧嚴重時整個塊莖都可能變黑。通常病組織與健康組織邊界較明顯。這是塊莖內部缺氧所引起的。
2.預防:主要是注意貯藏期間保持薯堆良好的通氣性,并保持適宜的貯藏溫度。室溫必須保持在1―3℃之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以下,并保持空氣流通。貯存期間,不同品種分別貯存,不要與種子、化肥等混施,也不要放到煙、氣較大的地方,這樣馬鈴薯就不會霉變、發芽。
二、塊莖空心病
1.癥狀:空心病多發生于塊莖的髓部,外部無任何癥狀。一般大塊莖易出現空心現象。空心多呈星形放射狀或扁口形,有時幾個空洞連接起來。洞壁呈白色或棕褐色。在出現空心之前,其組織呈水漬狀或透明狀。內部組織張力增大而引起開裂,其中有些物質被轉移或被其他部位所吸收。空心的原因是塊莖膨大速度過快造成的。
2.預防:主要措施是在塊莖膨大期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并要合理密植,增施鉀肥,注意培土。大西洋馬鈴薯需肥量大,因此要施足基肥,基肥占50%一60%,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有機肥每畝需要1500―2000公斤以上,在整畦時施人,化肥選擇氮磷鉀含量都為15%的含硫復合肥,每畝50公斤,播種前在畦中間開溝或穴施施入,注意肥料不要與種薯直接接觸,以免灼傷種薯。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進行,第1次在齊苗時進行追肥,可用稀薄的人糞尿澆施,以保證馬鈴薯幼苗生長所需的氮肥,為中后期的生長打好基礎,結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糞尿500―700公斤加水澆施;第2次在現蕾期,此時馬鈴薯塊莖開始膨大,需肥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時期,以鉀肥為主,配合適量氮磷肥,以滿足結薯需要。施肥上應注意適氮增鉀,防止光長秧不結薯。如施氮過多表現徒長,用0.02%硫酸鎂溶液噴施,可抑制徒長,一般可畝施復合肥5―15公斤。在封壟后可不再追肥。整個生長過程一般要求中耕2―3次,齊苗時結合間苗進行第1次深中耕,以提高地溫,促進發苗;團棵期進行第2次中耕和淺培土,以利多結薯;封壟前進行第3次中耕培土,累積培土厚度為10―20厘米,畦高35―40厘米,培土能加厚結薯層次,有效提高產量,同時避免薯塊外露變青色,降低品質。
三、淀粉溢出與塊莖裂口
1.癥狀:收獲時常常可看見有的塊莖表面出現“白點”或“疙瘩”或薯皮潰瘍現象;有的塊莖表現有一條或數條縱向裂痕,表面被愈合的周皮組織覆蓋,這就是塊莖裂口,裂口的寬窄長短不一,嚴重影響商品率。塊莖在迅速生長階段,受旱未能及時灌水和及時追肥,或長期處于高溫高濕和高溫干旱條件下,塊莖的淀粉向表皮溢出,出現“白點”或“疙瘩”或薯皮潰瘍;有的由于內部壓力超過表皮的承受能力而產生了裂縫,隨著塊莖的膨大,裂縫逐漸加寬。有時裂縫逐漸“長平”,收獲時只見到“痕跡”。其原因主要是,土壤忽干忽濕,塊莖在干旱時形成周皮,膨大速度慢,潮濕時植株吸水多,塊莖膨大快而使周皮破裂。此外,膨大期土壤肥水偏大,也易引起薯塊外皮產生裂痕。
2.預防:主要是增施有機肥,保證土壤始終肥力均勻;同時要適時澆水,在塊莖膨大期保證土壤有適度的含水量,避免土壤干旱;還要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氣性。一般可采取高畦栽培,深挖邊溝,水溝深度需在50厘米以上,而且做到溝溝相通,遇雨能迅速排走田間積水,同時,要防除田間雜草叢生,雨季來臨前經常進行清溝防漬水。
四、塊莖畸形
1.癥狀:畸形塊莖多是由于塊莖發生2次膨大而形成的。畸形的類型較多,有腫瘤塊莖,即在塊莖的芽眼部位凸出,形成瘤狀小薯;啞鈴形塊莖,即在靠近塊莖頂部形成“細脖”;次生塊莖,即在塊莖上再形成塊莖;在塊莖上產生新的枝葉;鏈狀二次生長,即塊莖上長出匍匐莖再形成塊莖。產生二次生長的主要原因是高溫、干旱與高濕交替出現,或出現凍害后天氣又恢復正常等。凡是能引起塊莖不能正常發育的外界條件,都能引起塊莖產生畸形。
2.預防:主要是保持適宜的塊莖膨大條件,即增施有機肥,以增加土壤肥力;適當深耕、注意中耕和防凍害,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氣性;土壤保持濕潤不見為度,干旱時注意澆水。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