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發芽期
指從塊莖萌發到出苗這段時期。北方一作區約30天左右,經歷芽條生長、根系形成、幼苗出土幾個過程。這個時期以根系形成和芽條生長為中心。管理措施是把種薯中的養分、水分及內源激素調動起來,促進早發芽,多發根,快出芽,出壯苗。
(二)幼苗期
從出苗到孕穗這段時期。先后經歷幼苗出土、根系發育、主莖孕育花蕾、匍匐莖伸長及頂端膨大、塊莖具雛形幾個過程。此期以根系發育和莖葉生長為中心,所以這時期生長的好壞是決定光合面積大小、根系吸收能力和塊莖形成多少的基礎。因此,栽培上應以壯苗促果為中心,盡快促進地上莖的快速生長,使其盡快達到最大葉面積,促進更多匍匐莖形成和根系向縱深發展。同時又要防止莖葉徒長,保證發根、壯棵和莖葉的健壯生長。
(三)塊莖形成期
指從孕穗到開花初,約30天左右,先后經歷地上莖頂端封頂葉展開,第一花序開始開花,全株匍匐莖頂端均開始膨大,直到最大塊莖直徑達3~4厘米,地上部莖葉干物重和塊莖干物重平衡為止的幾個過程。此期的生長中心由原來的地上部轉入地下部塊莖形成并進階段,是決定單株結薯數的關健時期,這~時期對養分的需要驟然增多,注意水肥供應。溫度對塊莖形成有很大影響,16~18℃最有利于塊莖的形成和增長,這一時期應以水肥促進莖葉生長,迅速建成同化體系,同時中耕培土,為塊莖膨大創造條件。
(四)塊莖增長期
指從盛花到莖葉衰老,大約20~30天,此期葉面積已達最大值,莖葉生長逐漸緩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長,是決定塊莖體積大小的關鍵時期。此期塊莖增長的最適宜溫度為15~20℃。這一時期是需水肥最多的時期,約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五)淀粉積累期
從莖葉衰老到莖葉枯萎。該期生長特點是地上部向塊莖轉運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灰分,塊莖日增重達最大值,淀粉的積累一直延續到莖葉全部枯死之前。主攻任務是盡量保持根莖葉減緩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塊莖中轉運和積累,使塊莖充分成熟。
無公害馬鈴薯的其他田間管理措施
(一)出苗前的管理
這期間氣溫逐漸上升,春風大,土壤水分蒸發快,并容易板結,田間雜草大量滋生,應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管理措施。東北壟作區,由于播種時覆土厚,土溫升高較慢,在幼苗尚未出土時進行苗前耢地,以減薄覆土,提高地溫,減少水分蒸發,促使出苗迅速整齊,兼有除草作用。在西北、內蒙等地也有“閑除”習慣,作用與上相同。應掌握適時,切勿碰斷芽尖。在出苗前,如土壤異常干旱,有條件的地方應進行苗前灌水。
(二)查田補苗
當幼苗基本出齊后,即應進行查田補苗。補苗的方法是在缺苗附近壟上找出一穴多莖的植株,將其中個別莖苗帶土移栽。干旱時應澆水移栽。
(三)中耕除草和培土
中耕松土,使結薯層土壤疏松通氣,利于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齊苗后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并結合除草,有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第二次中耕距第一次10~15天,宜稍淺。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宜較第二次更淺。后兩次中耕結合培土進行,第一次培土宜淺,第二次稍厚,總厚度不超過10厘米,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而降低品質。
無公害馬鈴薯的水分管理
(一)馬鈴薯需水規律
馬鈴薯是需水較多的作物,但不同階段需水量不一樣。幼苗期,苗小,氣溫低,需水少,約占全生育期的10%~15%,一般不需灌水。塊莖形成期是地上部旺盛生長階段,氣溫也逐漸升高,需水量加大,這一階段耗水量約占全生育期的25%以上。塊莖增長期,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長發育均加快,對水分的需要增加,該期耗水量約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是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應注意水分的及時供應。至淀粉積累期則不需要過多的水分,水分過多往往造成薯塊腐爛和種薯不耐貯藏,該期耗水量約占全生育期的10%左右。綜上分析可知,塊莖增長期需水最多,但幼苗期缺水對于產量也有很大影響,廣大北方干旱地區,生育期間降雨量往往不能滿足馬鈴薯對水分的要求,所以對馬鈴薯要及時進行灌溉。
(二)灌溉技術
實踐證明,馬鈴薯整個生育期保持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持水量的60%~80%對豐產最為有利,其中幼苗期在40厘米土層內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為宜;塊莖形成和塊莖增長期則以60厘米土層內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80%為宜。在淀粉積累期60厘米土層內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如果各個生育階段的土壤水分達不到上述指標時必須灌水補之。灌水量以產量而定,根據蒸騰量可計算出每生產500克鮮塊莖需水100~150千克,若每667平方米生產塊莖1500千克,需水150~250t。灌水方法以溝灌為好,尤其壟作地區更為適宜。灌水時注意不要使水漫過壟面,以免土壤板結。如果壟條過長,可分段灌,既能防止壟溝沖刷,又使灌水均勻。平作栽培時需筑小畦灌溉。大水漫灌既浪費水又淹苗爛薯,灌水后當土壤微干時要及時鋤地松土。
無公害馬鈴薯的養分管理
(一)馬鈴薯需肥種類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對肥料的反應極敏感。馬鈴薯對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鉀的比例約為2.5:1:4.5。施用氮肥促進營養器官的生長,提高產量,同時降低蒸騰率,改善植株的水分代謝狀況,提高抗旱能力。磷肥促進根系的生長,提高植株的抗旱抗寒能力。鉀肥可以加強植株的代謝過程和增強光合強度,延遲葉片衰老進程,促進植株體內的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的合成,可使莖稈增粗,減輕倒伏,增強抗寒和抗旱性。除三要素外,鈣、硼、銅、鎂等微量元素也是馬鈴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鈣,需要量是鉀需要量的1/4,對馬鈴薯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作為養料供給植株吸收利用,另一方面增進土壤養分,綜合土壤酸性,抑制其他化學元素的毒害,改善土壤環境,促進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發育。
(二)需肥規律
馬鈴薯的各個生育時期,因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所需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發芽至幼苗期,吸收養分較少,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塊莖形成至塊莖增長期,由于葉片大量生長和塊莖迅速形成,吸收養分較多,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淀粉積累期吸收養分較少,約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在塊莖形成與塊莖增長的交替時期,微量元素硼、銅對提高植株的光合生產率有特殊的作用,故而說馬鈴薯是喜銅作物。在花期噴施銅和硼混合劑有增產效果。在養分充足和莖葉繁茂生長的田塊光合作用也很強。因而需要二氧化碳較多,單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供應,往往不足而使塊莖減產。因此增施大量有機肥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補充二氧化碳,提高光合強度,最終獲得馬鈴薯高產的一項極其有效的措施。
(三)施肥技術
1.施肥種類
有機肥、化肥、復合肥、馬鈴薯專用肥等。
2.施用時間及方法
(1)有機肥一般全做基肥,大體上分春施、秋施和種肥三種,在肥源充足時可以在春季或秋季結合耕整地進行合理施肥。以提高肥力和改善土壤結構。在肥料較少時則應集中做種肥施用。有條件的地方可施微生物肥效果更好。
(2)化肥可做基肥、種肥和追肥三種,其中做基肥較好,做種肥最好,做追肥次之。追肥又以早追效果好,因此追肥應在開花期以前施用。早熟種最好在苗期施肥,中晚熟種則在現蕾前施用。
3.施用量
化肥的用量主要根據肥料的種類、成分、土壤肥力、氣候條件以及馬鈴薯不同生育時期來確定,而計劃產量指標是主要參考依據。理論測算表明,生產1000千克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2.25千克氮,1.1千克磷和5.1千克鉀,若在不施肥的情況下每667平方米產1000千克塊莖時即說明土壤中可供氮2.25千克,磷1.1千克和鉀5.1千克。如果計劃每667平方米產1500千克,則需向土壤補充氮5.5千克,磷2.2千克,鉀10.2千克。依此規律在計劃每667平方米產1000到2000千克鮮薯的產量目標下大致需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25~50千克,硫酸鉀20~25千克。
4.追肥技術
田間營養診斷是確定施肥的依據。據研究,馬鈴薯的看苗診斷,以倒數第四片葉(充分展開的幼齡葉子)葉柄的氮、磷、鉀含量作為診斷指標。例如,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倒數第四葉葉柄中硝態氮的含量分別在8000~12000毫克/千克、6000~9000毫克/千克和3000~5000毫克/千克范圍內表示氮素營養正常,若低于下限則宜追肥。馬鈴薯塊莖形成期結合培土追施一次結薯肥,北方以氮、磷配合施用,南方以鉀為主,配合適量氮肥施用。開花后一般不再追肥,若后期表現脫肥早衰現象,可用磷鉀或結合微量元素進行葉面噴施,亦有增產效果。在北方大部分干旱區,無灌溉條件,追肥效果常不理想,可采用播種時一次施足基肥和種肥的辦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