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馬鈴薯在泰順縣常年播種面積達4000hm?2左右,但長期以來馬鈴薯生產依靠本地品種和傳統的栽培方式,病害發生嚴重,產量低,效益不高。2002年,我們在省農業廳的指導下,引進脫毒馬鈴薯東農303示范種植。為掌握其高產栽培技術規律,更好地指導面上生產,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試驗研究,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試驗設在泰順縣雅陽鎮里洋坪村(海拔550m)及彭溪鎮官引村(海拔490m),土壤為沙性水稻土,肥力中等,前作水稻。供試品種為東農303脫毒一級原種,引自黑龍江省丹東馬鈴薯繁種場。?
1.1不同播種期試驗:試驗設在官引村,播種期設1月20日、1月30日、2月10日、2月20日4個處理,密度為穴播3.3萬株/hm2,小區面積15m2,采用平畦穴播,畦寬1.5m,重復3次,隨機排列。基肥每公頃施入廄肥4t、25%復混肥0.87t,3月中旬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尿素0.15t。?
1.2不同基肥用量和種植密度試驗:試驗設在里洋坪村,采用裂區試驗設計,主區為基肥水平(A),面積為70m2,設施廄肥15t/hm2(A1)、22.5t/hm2(A2)、30t/hm2(A3)、37.5t/hm2(A4)4個處理,小區面積70m2;副區為密度水平(B),設每公頃種5.25萬株(B1)、4.5萬株(B2)、3.75萬株(B3)、3萬株(B4)4個處理,小區面積17.5m2,隨機排列,2月10日播種,所有廄肥作基肥施入,并統一補施25%復合肥600kg、焦泥灰9t,分別在3月31日、4月14日追施尿素75kg,其它操作同試驗1。?
1.3不同覆蓋方法試驗:設覆蓋地膜、小拱棚、地膜加小拱棚、稻草和露天栽培5個處理,以露天栽培為對照,密度3?07萬株/hm?2,小區面積13m?2,3次重復。地膜、稻草全程覆蓋,小拱棚在3月15日起晴天白天開兩端通風,4月10日撤去。其它措施同試驗1。?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播種期對馬鈴薯生長和產量的影響:據試驗記載,各處理隨著播種期的推遲,出苗時間依次縮短,分別為30天、26天、23天、20天;生育期也隨著縮短,依次為101天、94天、88天、81天;出苗率反而上升,分別為96.4%、97.7%、100%、100%。經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播種期對馬鈴薯產量有一定的影響,差異達顯著水平(F=6.51,F0?05=4.07,F0.01=7.59),1月30日播的產量最高,達到22.57t,比1月20日播的產量21.37t、2月10日播的產量19.71t、2月29日播的產量18.31t,分別增加5.6%、14.5%和23.3%。通過多重比較,1月30日播的與2月20日播的產量差異達顯著,其余各處理之間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本試驗說明早春前期氣溫低,馬鈴薯生長緩慢,對出苗率有影響,而推遲播種又會縮短營養生長期而減產。?
2.2不同基肥用量和種植密度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方差分析表明,脫毒馬鈴薯東農303易受基肥用量(A)和種植密度(B)的影響,不同基肥用量間產量差異極顯著(F=13.87**,F0.01=6.99),不同種植密度間產量也為極顯著(F=15.22**,F0.01=6.99),種植密度的F值大于基肥用量的F值,因此二因素的作用B>A。?
2.2.1基肥用量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試驗產量隨著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產,基肥(廄肥)每公頃施15t(A1)、22.5t(A2)、30t(A3)、37.5t(A4)的產量分別為13.41t/hm2、16?78t/hm2、18.36t/hm2和21.76t/hm2,最高用量與最低用量的增產率達到63.2%。經多重比較分析,A4(37.5t)比A3(30t)顯著增產,比A2(22.5t)、A1(15t)極顯著增產;A3(30t)比A1(15t)極顯著增產,A2(22.5t)比A1(15t)也顯著增產。結果說明東農303耐肥性較強,肥料對其增產效應極大,只有在較高的基肥用量下,才能取得高產。?
2.2.2種植密度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不同株數5.25萬(B1)、4.5萬(B2)、3.75萬(B3)、3萬(B4)產量分別為21.76、19.86、15.21、13.35t/hm2。多重比較結果表明,B1(5.25萬)和B2(4.5萬)之間、B3(3.75萬)、B4(3萬)之間產量差異均不顯著,而B1(5.25萬)與B3(3.75萬)、B4(3萬)之間,B2(4.5萬)與B3(3.75萬)、B4(3萬)之間產量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在本試驗范圍內,馬鈴薯的密度對產量的影響存在一個階段性的變化,也就是說密度達到一定的水平(4.5萬)后產量有一個飛躍,在這基礎上再增加密度則增產不明顯,同樣在低水平密度(3.75萬)下,密度適當降低對產量影響不大。在生產應用中由于脫毒馬鈴薯的種薯成本較高,以選擇中高密度種植(4.5萬/hm2)為宜。?
2.3不同覆蓋方法對馬鈴薯生育和產量的影響:從田間記載觀察可以明顯得出,出苗時間以地膜加小拱棚處理最早,于2月8日出苗,比地膜、小拱棚二處理均提早5天,比稻草、露天二處理均提早17天;出苗率也以地膜加小拱棚處理最高,達到100%,接著為小拱棚、地膜和露天栽培,分別為99.2%、99%、96.6%,而稻草覆蓋最低,為95.5%。地膜、小拱棚、地膜加小拱棚三處理生育進程明顯快于稻草和露天處理,2月25日后二處理剛出苗,前三處理苗高已達13cm,已長苗15天,當后二處理進入長苗期,前三處理已進入塊莖生長期。地膜、小拱棚、地膜加小拱棚三處理于4月15日均已成熟,全生育期84天,后二處理于5月4日成熟,全生育期103天,前后相差19天。當地市場收購價4月15日為2.0元/kg,5月4日為0.8元/kg,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地膜、小拱棚、地膜加小拱棚、稻草和露天平均產量分別為21?96t/hm2、22.04t/hm2、23.45t/hm2、20.19t/hm2、20.96t/hm2,最高的地膜加小拱棚處理比最低的稻草覆蓋處理增長16.1%,比對照增11.9%。經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覆蓋方法對產量形成差異極顯著(F=7.6**?,F0.01=5.99)。經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地膜加小拱棚處理比稻草覆蓋、露天栽培極顯著增產;地膜、小拱棚二處理比稻草覆蓋處理顯著增產,其余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結果說明,采用地膜、小拱棚、地膜加小拱棚等方法覆蓋能明顯提高地溫,馬鈴薯出苗快、齊、勻,植株生長健壯,產量高,上市早,效益高,而稻草覆蓋因阻礙陽光,影響早春地溫上升,反而減產。?
3小結?
本試驗結果表明,脫毒馬鈴薯東農303耐寒力較強,在浙南的中高山地區,適播期為1月20日左右,提前播種并不能提高產量。相反,由于播種期過早,氣溫太低而影響出苗,且容易遇到霜凍導致減產;若推遲播種,則由于縮短生育期產量也不高。種植密度掌握在1hm2種植4.5萬株,在中等肥力的土壤條件下,基肥要施足,1hm2要施有機肥37.5t以上,加25%復合肥0.87t、焦泥灰9t,容易獲得高產。如果采用地膜、小拱棚覆蓋更能獲得高產,且可以提早播種,提前上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