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幾年來徽縣馬鈴薯栽培面積逐年擴大,97年達24342畝,其中保護地栽培面積12469畝,98年保護地栽培面積有所增加。馬鈴薯瓢蟲是、茄子、葫蘆科、旋花科的薯類及蔬菜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害蟲,成蟲必須取食馬鈴薯葉子才能產卵量大,其產卵的最適宜溫度為22~28℃。徽縣97年6~8月份平均溫度23.3℃。96年馬鈴薯瓢蟲在徽縣發生蔓延擴大,97年全縣受害面積較嚴重的達16854畝,占總播面積61%,直接影響產量與質量。根據去年7月在先農村附近的馬鈴薯、茄子葉片上取樣調查每平方厘米蟲口密度55蟲口。嚴重葉子吃光僅留葉脈,10株蟲量165頭。今春四月十日在種過馬鈴薯地旁的向陽石縫中常找到群居越冬成蟲。今年5月12日在城區北關隊的地膜栽培馬鈴薯田中已有越冬代成蟲開始危害。因此今年7月初徽縣有可能馬鈴薯瓢蟲暴發成災,所以要及早防治減少損失。
馬鈴薯瓢蟲又叫二十八星蟲,屬于鞘翅科。
一、危害特征:
馬鈴薯瓢蟲的成蟲和幼蟲都可以危害葉肉和果實。為多食性害蟲,主要危害馬鈴薯,茄子,蕃茄以及豆科,葫蘆科,旋花科的甘薯和茄科的野草等多種植物。幼蟲危害嚴重,主要在葉背面啃食葉肉,被害葉片僅留表皮,形成許多有規則的半透明的條網紋或園孔,后成褐色斑痕,嚴重的使植株只剩殘莖。危害茄子果實時,被啃食部分變成褐色深坑而且很硬,有苦味不能食用。
二、形成特征
(1)成蟲:體長6~7毫米,半球形,赤褐色,全身密生黃褐色絨毛,頭偏而小,前胸背板前緣凹陷,兩角突出,中央有劍形黑色斑紋,兩側有兩個小黑斑點,鞘翅寬大,每個鞘翅上有14個小黑點,相互對稱,共二十八個黑斑。兩蛹角短,成蟲有假死性,捉住后立
即分泌黃色物,并將頭藏在前胸下。通過試驗觀察,一只成蟲每晝夜能食1.5平方厘米的茄子葉肉(有時留下葉表皮)上午10時~下午4時活動最旺盛,在葉面取食和葉背取食。
(2)卵:體長1~1.5毫米,紡錘形、初產時淡黃褐色上有縱紋。卵粒排列松散。
(3)幼蟲:體長8~9毫米,淡黃色,紡錘形,過幾天變黃褐色。中央膨大,兩頭略小,背面隆起,體背各節有黑色枝刺。每枝刺上有刺6~8根,枝刺基部有小黑斑。整個體形象蒼耳一樣。
(4)蛹:為裸蛹、長約6~7毫米,橢園形,背隆起,體色淡黃,羽化前變為黃褐色,尾端包著幼蟲末次脫皮的皮殼,尾端具有黑色刺兩根。
三、生活習性
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在徽縣一年發生兩代,以成蟲群集背風向陽的墻縫里,樹皮下,土塊里,枯草中、土空內及各種縫隙中越冬。也喜歡在向陽的山坡上和土中越冬,土質以沙質土壤最合適。越冬成蟲5月中旬開始活動。先飛到雜草上棲居。以后相繼到馬鈴薯、茄子植株上危害。6月中旬開始產卵,卵產于葉背面,每次產卵十多粒一堆,每頭雌蟲可產卵400多粒。卵7~10天開始孵化,幼蟲共4齡,一齡幼蟲群集卵塊附近,二齡后分散為害。第一代成蟲7月上旬羽化,成蟲上午10時~下午4時活動最旺盛。第二代成蟲不再交配產卵,而取食至9月底尋找越冬場所進行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徹底清除田間地邊雜草,消滅害蟲棲居場所及越冬成蟲。
(2)抓住幼早孵化初期,未擴散開以前噴灑40%氧化樂果1000倍,或20%殺滅菊酯4000倍液,用80%敵百蟲1200倍液噴霧。也可人工捕捉。
(3)用20%高效來掃利1200倍液噴霧。幾種農藥每10天交叉噴霧一次,連續幾次即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