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節省人工成本150元/畝,提高生產效益37.6%
馬鈴薯免耕擺播覆蓋栽培值得推廣
免耕擺播稻草全程覆蓋栽培是當今一項馬鈴薯全新配套種植技術,它是指在不翻耕的地塊上按一定規格開溝分廂,基肥條施于廂面,在兩行肥料之間的無肥區按一定密度擺放種薯,然后全程覆蓋稻草。由于該方法操作簡單,省工省力,還可分批揀薯,看價上市,提高種植效益,引起了廣大農民朋友和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極大興趣。去年初,湖南省寧鄉縣引進該技術,調查表明,采用該技術種植1畝馬鈴薯,生產用工7.5個,人工成本150元,分別比傳統方法(翻耕整地后打穴播種,細土覆蓋)減少了46.4%和38.9%;土壤速效氮、磷、鉀比傳統方法分別增加18.4毫克/公斤、4.9毫克/公斤和11.8毫克/公斤;有機質增加14.2%;畝生產效益提高37.6%。因此,該實用技術推廣面積逐年擴大。但是,目前該技術在大面積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難點或制約因素,如草源短缺、出苗延遲且不整齊等。
一、制約因素分析
1、稻草資源不足:采用免耕擺播稻草覆蓋技術,按標準稻草覆蓋厚度8-10厘米計算,種植1畝馬鈴薯一般需要3畝稻田的稻草,小面積零星種植不會遇到什么困難,而成片大面積種植就成問題了,并且如果稻草不在馬鈴薯種植田塊附近,要把這些稻草集中起來也不是容易的事。隨著機械化收獲面積的擴大,稻草資源越來越短缺。
2、出苗遲緩且不整齊:2002-2003年分別在寧鄉縣農技中心基地內和煤炭壩鎮湯絲村進行免耕擺播稻草覆蓋種植和傳統方法的對比試驗:品種采用東農303和大西洋兩個品種,東農303元月3日播種,2月25日出苗,與傳統方法比較,出苗期推遲7天,出苗高峰期3月6日,推遲10天,出苗末期3月15日,推遲15天,出苗歷期18天,延長8天;大西洋出苗情況與東農303有相似的趨勢,出苗期2月21日,比傳統方法推遲6天,出苗高峰推遲9天,出苗歷期19天,延長8天。大面積示范也表現出基本相同的特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播種后廂面土壤濕度不夠,加之稻草干枯,種薯吸收水分困難,推遲出苗。二是稻草覆蓋太厚或壓得過緊,阻礙了幼苗向上生長,使部分薯苗在稻草層內橫長成“白化苗”。另外稻草覆蓋太薄,防凍防曬作用小、效果差,也影響出苗。
3、綠薯率高:2003年對煤炭壩鎮等馬鈴薯免耕擺播示范基地的118個農戶進行調查,其中有25戶綠薯現象比較嚴重,綠薯率達到7%-12.5%,平均達到8.6%。在2003年和2004年進行的對比試驗中,采用免耕擺播稻草覆蓋技術的綠薯率,兩年分別為4.84%和3.26%,比傳統方法分別高4.1%和2.6%。究其原因,一是稻草覆蓋太薄。二是覆蓋稻草相接處接觸不緊密。三是大風吹飛或吹動覆蓋稻草。四是雞、鴨、狗等動物為害。五是后期覆蓋稻草的腐爛。這些原因均可造成稻草覆蓋不嚴發生漏光,導致薯塊受光形成綠薯。
二、相應對策
1、開避覆蓋物資源:在生產實踐中,農民朋友采用秕谷、谷殼、鋸木屑以及樹葉、雜草等用來作馬鈴薯的覆蓋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了篩選出好的覆蓋物并尋找新的覆蓋物,2004年春進行了有關試驗,試驗在歷經鋪鎮金南村進行,試驗設傳統方法(為CK)、稻草覆蓋、谷殼覆蓋、雜草覆蓋4個處理。1月5日播種。出苗期如下:稻草覆蓋2月20日,谷殼覆蓋2月17日,雜草覆蓋2月21日。分別比CK遲8天、5天、9天。稻草覆蓋、谷殼覆蓋、雜草覆蓋其出苗歷期分別為16天、11天、18天,分別比CK長7天、2天和9天。產量以谷殼覆蓋最高,為1.67噸/畝,比CK增產29.8%;稻草覆蓋居第二,為1.41噸/畝,比CK增產8.9%。綜合分析表明,覆蓋物以谷殼最好,稻草次之,雜草第三。
2、提高覆蓋質量:首先要保證覆蓋厚度,一般以放下覆蓋物后不壓緊不提松8-10厘米為宜,2004年先后進行了稻草覆蓋、谷殼覆蓋、雜草覆蓋三種覆蓋物3厘米、6厘米、9厘米三種覆蓋厚度的試驗。結果表明,谷殼覆蓋三種覆蓋厚度的蓋綠薯率分別為30.2%、8.3%,4.9%;稻草覆蓋三種覆蓋厚度的蓋綠薯率分別27.8%,12.7%,6.4%;雜草覆蓋三種覆蓋厚度的綠薯率分別為33.2%,15.8%,8.5%。這說明適當增加覆蓋物厚度,可有效減少綠薯率。當然不是越厚越好,否則又會影響出苗。其次要注意覆蓋方法,用稻草或雜草覆蓋,草尖朝廂中,草基部靠廂邊,先蓋廂兩邊,后蓋廂中間。先粗鋪,后豐實。
3、加強田間管理:播種后田間管理主要是抓“控水、引苗、追肥、噴藥、補漏”五項工作,“控水”是指播種后廂面要控制好水分,要求保持廂面濕潤,防止水分過多或過少。如果廂面干,且估計近日無雨,則在播種后灌滿溝水至廂面,然后讓其自然落干,使廂土濕潤,促進出苗。如播種時廂面過濕或播后長時間連續陰雨,則要清溝排水,防止爛薯。“引苗”是指出苗期對幼苗沒有露出覆蓋物的種薯,要在種薯處輕輕扒開覆蓋物引出幼苗,然后把覆蓋物復原。加快出苗速度,提早出苗時間,延長營養生長期。“追肥”是指齊苗后要追一次壯苗肥,一般每公頃用尿素5-8公斤兌水500公斤澆施,促進植株早生快長,增強廂面的覆蓋和遮光作用。“噴藥”是指在生長中后期用多菌靈等藥劑防治晚疫病等病害,防止脫葉枯苗,影響產量和品質。“補漏”是指經常進行田間檢查,對覆蓋物在異動漏光的,要及時復原或添加覆蓋物,防止綠薯的產生。
4、改進播種和覆蓋技術:適當加大播種密度,一般來說,播種密度比傳統方法可增加10%左右,如東農303傳統方法每畝播種4000穴,則采用免耕擺播稻草覆蓋技術每畝可播4400穴左右,這樣一方面可增加廂面的覆蓋面和覆蓋度,另一方面可增加早期薯的產量,有利抓住商機,提高揀薯,趁早上市,增加效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