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害蟲學名〕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
〔為害作物〕馬鈴薯瓢蟲寄主較多,主要為害馬鈴薯、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也是菜豆、豇豆、瓜類、白菜等重要害蟲。此蟲主要發生在我國北方,以山區、半山區發生較多。
〔害蟲鑒定〕馬鈴薯瓢蟲成蟲、幼蟲均可為害植物葉片,一般群集在葉背面啃食葉的下表皮及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有規則的半透明細的凹紋,受害葉片變成黃褐色,并使葉片枯干。最后使葉片出現孔洞,嚴重的整株葉片變成黃褐枯焦。此蟲也可為害茄果,一般在茄果頂部啃成網狀紋,受害部分變黑褐,味變苦,影響產量和質量。馬鈴薯瓢蟲又叫二十八星瓢蟲,屬鞘翅目、瓢蟲科。成蟲體長7~8毫米,體呈半球形,赤褐色,全體密被黃褐色細絨毛。頭扁而小,縮在前胸下。前胸背板前緣內凹,兩前緣角突出,中央有1個縱向的大劍狀黑斑,其兩側各有2個小黑斑,有的個體其兩個黑斑合并為1個斑。鞘翅黃褐色,每個鞘翅上各有14個黑斑,其中基部3個黑斑后面的4個黑斑不在一條直線上,兩鞘翅會合處的黑斑有1對或2對相互接觸。卵子彈頭狀,長約1.5毫米,初產時淡黃色,漸變鮮黃色,接近孵化時呈橘黃色。卵成堆,但卵粒間排列松散,不整齊。幼蟲老熟時體長約9毫米,體黃色,紡錘形,兩端細,中間膨大,背面隆起。體背各節有黑色枝刺,前胸背板和腹部8~9節有枝刺4根,其余各節有枝刺6根。在每個枝刺上有6~10個小刺,枝刺基部為淡黑色環紋。蛹體長約6毫米,淡黃色,體上有黑色斑紋。體橢圓形,背面隆起,其上有稀疏細毛,腹面平坦,蛹體尾端包有末齡幼蟲的脫皮。
〔生活習性〕馬鈴薯瓢蟲在我國北方一年發生1~2代,各地均以成蟲越冬。越冬的成蟲多數群集在山洞里、石縫間、土縫里、樹裂皮下、墻縫里以及小樹叢中和雜草叢生的地方。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越冬后剛恢復活動的成蟲不會飛,只能在越冬場所周圍爬行,大約經1周左右才恢復正常,飛翔遷移到馬鈴薯上為害,并逐漸擴散到田間其他作物上。也有的先遷移到保護地內茄子、瓜類上為害,再逐漸轉移到其他作物上。6月上、中旬是產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1代幼蟲為害盛期。第二代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中旬,至8月下旬老幼蟲化蛹,2代成蟲出現后可在秋蕓豆、秋黃瓜等蔬菜上繼續為害一段時間,至9~10月遷到越冬場所越冬。成蟲早晚潛伏,白天活動,有假死性,受振動后立即縮足落地不動,并分泌黃色黏液。成蟲產卵于葉背面,常常20~30粒在一起,平均每頭雌蟲產卵400粒。幼蟲共4齡,1齡幼蟲多群集葉背取食,2齡后則分散為害,并隨著齡期增長,食量增加,以4齡食量最大,為害亦重。老熟幼蟲即在葉背面化蛹。卵期5~11天;幼蟲期16~26天;蛹期5~7天;越冬代成蟲壽命較長,約300天;第1代成蟲壽命約45天。馬鈴薯瓢蟲喜溫暖條件,成蟲產卵最適宜溫度為22~28℃,若溫度在30℃以上即使產卵亦不能孵化,在35℃以上則不能正常產卵。若在16℃以下不能產卵。
〔防治措施〕(1)人工捕捉。利用成蟲假死性,可采用振落方法,將振落地面的成蟲收集后,集中消滅。(2)人工摘卵塊。于雌成蟲產卵盛期,組織人力摘除卵塊,也可在初孵幼蟲期未分散前摘除蟲葉,集中消滅。(3)清潔田園。在作物采收后及時清除殘株落葉,消滅一部分蟲源。(4)藥劑防治。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