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品種來源: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所于1992年從高原4號/米拉(Magura)組俁中選育而成(原92-32-8)。1999年11月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青薯2號。產量表現為青海省區試2年5點產量位居第1。其中1997年平均產量33197.55千克/hm2,比對照互薯202增產21.1%,1998年37467.0千克/hm2,增產91.3%。生產試驗,1997年平均產量45544.5千克/hm2,比對照青薯169增產44.8%;1998年增產36.4%-90.5%,比互薯202增53.6%,較下寨65增產57%。1998年泊源縣種植1.73hm2,平均產星達62880.0千克/hm2高的達71236.5千克/hm2,比對照青薯168增產90.54%。特征特性:生育期120天,屬晚熟品種。株型直立,株叢繁茂。生長勢強。株高90厘米。莖粗1厘米,主莖數2-3個,分枝少。葉色濃綠。花冠淺紫色。天然結漿果少。莖綠色。薯塊圓形。表皮光滑,白皮、白肉致官度緊、無空心。芽眼較淺。結薯集中。休眠長,耐貯藏。單株結薯4.5-5.1個,產量0.85-0.91千克。單薯重0.1千克。塊莖含演粉22.86%-25.83%,給生素C20.92mg/100克,粗蛋白1.66%,還原糖0.6267%。蒸食品味好。較耐旱、耐寒、耐鹽堿,適應性廣。抗晚疫病、環腐病、黑脛病、花葉和卷葉病毒病,輕感早疫病。小地種植一般單產37500-45000千克/hm2,半淺半腦山地單產30000-37500千克/hm2,高的達62880千克/hm2。栽培要點: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透氣良好、保水透水適中地塊。基肥以逐家肥為主,結合增施N、P、K化肥。適宜播期4月上、中旬。播量150-200千克/667平方米。株距25~30厘米,行距70厘米;亦可寬窄行種植,寬行80-100厘米,窄行25-30厘米。與蠶豆間作亦可。適宜北方一季作區種植,特別是在馬鈴薯加工及交通方便的邊遠區推廣,產銷對路,可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亦適宜在海拔1600-3000米的農業區水地和川水地區及高中位地區種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