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馬鈴薯青枯病
責任編輯:managernk來源:《薯芋類蔬菜病蟲害診治》瀏覽人次:171次發布時間:2007/11/05
馬鈴薯青枯病,又稱馬鈴薯褐腐病。
〔病原菌學名〕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
〔寄主作物〕馬鈴薯、番茄、茄子、煙草、花生、香蕉、胡椒及很多觀賞作物。
〔病害診斷〕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病株稍矮縮,葉片淺綠或蒼綠,往往下部葉片先萎蔫,以后全株下垂。萎蔫之初早晚尚可恢復,持續4~5天幾經反復后莖葉尚保持青綠色即全部急性凋萎死亡。病葉不脫落,葉脈褐變,病莖也見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塊莖染病,輕者癥狀不明顯,重者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環變褐,擠壓可溢出白色黏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成泥狀,可別于枯萎病。致病菌為青枯假單胞桿細菌。病菌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鈍圓,單生或叢生,極生1~3根鞭毛,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在肉汁胨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或不規則形,多污白色,稍隆起,平滑具光澤。
〔發病規律〕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或侵入薯塊隨貯藏越冬。病菌可在土中離體腐生14個月至6年。播種病薯可直接引起植株發病。在田間經灌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染,并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系統擴展、堵塞導管,阻斷水分輸導而致植株萎蔫。病菌喜高溫高濕條件。10~40℃間均可發育,以30~37℃為最適。土壤低洼、含水量高、排水不良、陰雨連綿,或天晴后氣溫劇升時,發病嚴重。偏酸性土壤發病較重。線蟲等地下害蟲多的地塊病害嚴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