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馬鈴薯是錢糧肥兼收作物。利用冬閑田種植馬鈴薯,是培肥地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選地整地:冬種馬鈴薯應選擇交通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灌條件良好的沙壤土或潮沙泥田。晚造水稻收割時低割禾頭,深耕細耙,起壟作畦1.2米包溝,畦寬0.85~0.9米,溝寬0.25米,壟高0.25米。整地要求土塊細碎、壟面溝底平直。
2.種薯處理:(1)種薯保存。剔除種薯中的病爛薯,選擇陰涼干燥地方砂藏,用干細砂墊底5厘米,放一層種薯,再蓋一層細砂。(2)種薯切塊。播種前1~2天切成25~50克、帶1~2個芽眼的薯塊,如切到病薯,要將切刀于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數秒鐘后再繼續。切塊時先從基部斜切或環切,然后將頂芽縱切成兩塊,盡量多帶薯肉。(3)種薯消毒。將石膏粉2.5公斤、甲基托布津12.5克、甲霜靈錳鋅12.5克混合后撒在種薯切口消毒,以防病防腐爛,并將頂部薯塊和基部薯塊分別存放在陰涼干燥有散射光處。
3.適時播種:以11月上、中旬播種為宜,一般畝播4000~5000株,播種前先在畦中間開深溝施入基肥,每畝施有機肥1500公斤、磷肥15公斤、尿素10公斤,混勻,覆土。每畦雙行種植,株行距(0.25~0.3)米×0.25米,品字形穴播,盡量向畦中間靠攏,以利植后培土。
4.科學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葉面肥,勤施薄施。出苗約60%時施齊苗肥,畝用尿素3公斤兌人糞尿或水1750公斤淋施;隔10天后施結薯肥,畝用尿素7.5公斤兌人糞尿回水1750公斤淋施;開花封壟前重施薯塊膨大肥,畝用復合肥10公斤加硫酸鉀5公斤兌水1750公斤淋施,并結合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肥;收獲前邊0天,畝用“九二○”1克兌水75公斤噴施,以延緩衰老,提高產量。
5.水分管理:馬鈴薯對水分敏感,其需水特點是:前期少、結薯膨大期多、后少。因此,播種后如遇旱表土發白,要及時灌跑馬水,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忽干忽濕結畸形薯,收獲前15天排凈積水,以免薯塊吸水過多開裂或腐爛。
6.及時培土:為防止雜草與馬鈴薯爭肥,增加結薯層提高產量,防止薯塊變綠畸形,提高商品率,要求培土兩次以上。第一次于齊苗后10天內苗高約20~25厘米時進行清溝重培,第二次在莖葉封壟前進行。中后期經常檢查植株附近畦面,如有裂縫就要及時培土。培土時應避免損傷莖稈或壓住葉片。
7.防病除蟲:馬鈴薯的主要病蟲害有地老虎、螻蛄、蚜蟲、塊莖蛾、青枯病、晚疫病、環腐病等。齊苗后用撲虱蚜加螨克可防治蚜蟲和螨類;第一次施肥時每畝加入辛硫磷0.5公斤、葉青雙0.25公斤,可防治地下害蟲、青枯病和環腐;第三次施肥時每畝加入敵百蟲0.5公斤可防治塊莖蛾;后期要防治晚疫病,在封行后用甲霜靈錳鋅800倍液噴施,隔10天一次。
8.適時收獲:當馬鈴薯莖葉變黃、基部葉片脫落時,即可收獲。選擇晴天,用無犁頭鐵的犁翻壟撿薯,以減少損傷,并舍棄青頭或變綠薯塊,直接銷售或攤放于室內晾干,避免陽光直射,影響品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