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福建省建寧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從2001年開始從福州引進史氏鱘養殖,并積累了一些經驗,筆者把這幾年常出現的病害進行整理,供同仁參考。人工養殖史氏鱘比較容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真菌性疾病
1、病因及癥狀: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生真菌,常見的種類有絲狀水霉、鞭毛棉霉等。病魚行動遲緩、魚體消瘦、不攝食,主要由于拉網時操作不慎引起。
2、防治方法: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鹽與小蘇打水混合溶液浸泡10分鐘左右,或者用1ppm~2ppm高錳酸鉀全池潑灑。
二、細菌性出血病
1、病因及癥狀:筆者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出血病在很多情況下都容易發生,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病。主要由于養殖時間長,病菌累積的原因造成。尤其是在變溫期間,如春、夏季過渡時期,夏季高溫時期,秋、冬季時期容易發生。病原為嗜水單氣胞菌。該病有較強的傳染性,患病死亡率較高。主要危害200克左右的鱘魚。病魚口腔四周充血、紅腫、突出,頭內部充血(在陽光或強光下透視可見),鰭條基部充血,腹部骨板、腹棱處大量充血,同時繼發腸炎病,解剖時,可以發現腹壁有出血點,腸道紅腫,無彈性,伴有暗紅色粘液。
2、防治方法:(1)保持水質良好,加強日常管理,及時清除淤積糞便、殘餌,加注新水;(2)每千克飼料添加4g~6g的氟哌酸拌成藥餌投喂。
三、細菌性腸炎病
1、病因及癥狀:該病從魚種到商品魚都會發生,為鱘魚養殖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病原為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導致此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飼料霉變,外界水環境發生變化(如水質變壞),或養殖過程中不按規律投喂,人工飼料投喂量較大,經常變換飼料品種等。病魚行動緩慢,攝食少,腹部膨脹,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淡黃色混雜紅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解剖時,可以發現腸壁充血發炎,彈性差,無食物,內有很多淡黃色粘液,肝臟變色,嚴重時腸道穿孔,肝臟壞死。
2、防治方法:(1)做好環境消毒;(2)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免疫多糖,用來提高魚體的免疫力,或者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無殘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藥預防;(3)每天用清熱解毒散或三黃粉拌飼投喂,添加量為飼料量的0.1%~0.2%,連續3天,投喂2個療程。
四、潰瘍病
1、病因及癥狀:病原不詳,危害高密度工廠化養殖魚體,危害性不大。主要在夏季高溫季節容易出現,與水質好壞有很大的關系。早期,病灶為淺白色,病灶處出現充血,皮膚糜爛,嚴重的出現大塊創口,露出肌肉。尤其是在倒池后容易大量發病,治療不及時,容易造成較大的危害。
2、防治方法:三黃粉或土霉素拌飼投喂,濃度都為0.1%~0.2%,連續4天。
五、寄生蟲病
1、病因及癥狀:對鱘魚苗種危害較大,直接影響苗種生長。造成魚體消瘦,游動遲緩,常見于鱘魚苗種鰓、尾部等處,導致這些部位粘液增多。顯微鏡檢查時,可以發現大量車輪蟲、三代蟲或小瓜蟲等
2、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水質,提高魚體抵抗力;(2)采用5%的食鹽溶液浸泡魚體30分鐘;(3)用20%的福爾馬林溶液或者10ppm~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魚體10分鐘~15分鐘,然后轉入流水池中進行養殖。
六、非病原性疾病
主要有肝病、心外膜膿腫、黑體病、大肚子病等,該類病癥的主要原因是養殖環境差,飼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改善環境,加強飼料質量管理。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