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主要對蝦養殖區域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水平不斷捉高,集約化養殖方式日趨普及。然而發展的背后是養殖環境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導致由環境惡化造成的白對蝦規模死亡不斷發生,自2003年起在高密度養殖區不斷發生的“死底癥”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
“死底癥”主要發生在以高密度養殖方式的蝦塘,通常在水溫28℃以上、養殖時間在60~80天左右較易發生,發病對蝦規格在60~70尾/斤,一般在富營養化且水質惡化的池塘極易發生。發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發現2~3斤死蝦/塘,隨著水質繼續惡化,每天在池底可發現20~30斤死蝦/塘,在南美白對蝦蛻殼期間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現象會一直持續到收蝦季節,直至絕收。由于絕大部分死蝦均是在池底,因此平時不易被業者及時覺察,故有些蝦農也稱之為“偷死病”。死蝦通常無明顯的異癥,部分死蝦可見黃鰓或黑鰓,有些可見軟殼現象。
從目前調查情況來看,主要原因是養殖水體水質狀況不良,對蝦的排泄物、殘餌、池塘內有機物等在異養性細菌的作用下,蛋白質及核酸會慢慢分解,產生大量氨等含氮有害物質。而氨在亞硝化菌或光合細菌作用下轉化成亞硝酸,亞硝酸與一些金屬離子結合以后可以形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又可以和胺類物質結合,形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亞硝胺,造成對蝦體內的PO、SOD、溶菌酶的活性下降,抗病能力急劇降低,導致代謝混亂。另一方面亞硝酸鹽損傷了蝦鰓,形成了鰓部腫脹,出現黑鰓或黃鰓現象,同時由于破壞對蝦攜氧能力,造成了對蝦肝臟及鰓部出現異變,如空泡化,進而造成了對蝦的規模死亡。
從發病池塘水質檢測情況分析,我們調查的發生偷死現象池塘水質指標中的亞硝酸氮普遍偏高,通常淡水或咸淡水的池塘,其亞硝酸氮高于0.5ppm,即可發現“死底”現象,而鹽度高的水體,其亞硝酸氮高于1.0ppm,才會發現“死底”現象,若能及時將亞硝酸氮降低到一個安全閾值,“死底”現象即會逐漸減少,直至停止。
由于絕大部分養殖業者以前很少遇到“死底”現象,因此覺得無從著手,一般只是采取消毒手段,這樣往往耽誤了搶救時機,針對這種實際狀況,我們在南方主要高產養蝦區域采用了多種措施進行了控制“死底”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通常在南美白對蝦養殖的30天起,全池潑灑1次純化硝化細菌(硝化寶),其用量為每畝水體潑灑1000g(即1袋),試驗表明,在蝦塘應用純化硝化細菌(硝化寶)后的120小時后,池塘內的硝化細菌會逐步進入繁殖高峰,此時明顯可見池塘水質的亞硝酸氮開始下降,當在池塘應用純化硝化細菌(硝化寶)15天后,其硝化細菌繁殖進入頂峰階段,此時可見亞硝酸氮下降95%以上,效果十分明顯,直接效應就是“死底”現象會停止。實驗還發現,在硝化細菌應用水體30天左右,其繁殖速度逐漸變慢,亞硝酸氮的下降速率逐漸降低。因此根據這個現象,我們總結出一般在養殖一個月后,通常每月使用一次純化硝化細菌(硝化寶),便可獲得控制“死底癥”規模發生的良好效果。
2.緊急救助時,通常可向養殖水體潑灑固體雙氧水(高能氧),其用量為每畝水體潑灑500~1000g,重點潑灑在污染區,這樣通過其強氧化作用,可降低亞硝酸氮對于白對蝦的危害,暫時減少“死底”現象的規模發生,但從使用效果來看,這僅僅是一種治標的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亞硝酸氮過高問題,且由于需要反復多次使用,會造成控制成本的增加。
3.也可采用全池潑灑活性碳的方法,進行暫時控制死底現象發展,主要是利用活性碳的高效吸附作用,通常其用量是2ppm,從使用效果來看,其缺陷同固體雙氧水(高能氧),且成本過高。
南美白對蝦“死底癥”作為一種由環境因子造成的新型病害在一些高密度養殖區逐漸有蔓延的趨勢,作為控制該種發病狀況來講,主要是應密切注意養殖水體的亞硝酸鹽指標,通常在海水養殖池塘亞硝酸氮超過0.6ppm會出現慢性中毒癥,當超過1.5ppm出現急性中毒癥,因此及時了解養殖池塘亞硝酸氮指標尤為重要。同時我們調查中發現通常蝦塘上層水質狀況較為正常,主要是中下層水質可以檢測到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因此需要取樣,位置準確,以免誤判,若同時發現水體氨氮過高,則應首先采取使用光合細菌或枯草芽孢桿菌(益水寶)的方式,先行迅速降低氨氮,以免發生水體的氨氮含量過高時,促使亞硝酸鹽的積累,并會加重其毒性,加重“死底癥”的進一步發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