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對蝦養殖是高風險產業,每一個養殖環節都充滿風險。其風險最主要的表現是容易發病。而一旦發病又不容易治好,至今還沒有哪一種特效藥能把所有蝦病治好。在此談談對蝦發病的原因和應吸取的教訓,供參考。
一、蝦苗質量低劣
目前南美白對蝦是最主要的蝦類養殖品種,其產量占70%以上,其親蝦由國外引進。現在養殖的蝦苗基本上由本地親蝦繁育,至今已達第20個世代,近親繁殖嚴重,種質退化十分嚴重,養殖越來越困難。
同時由于南美白對蝦苗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曾出現過每萬尾蝦苗僅10元的超低價位,蝦苗場已無利可圖,所用的培苗餌料是低質飼料,蝦苗營養得不到保證,育出的蝦苗無疑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蝦農應選購價錢較高、用豐年蟲孵化的蝦苗。而不要為每萬尾蝦苗便宜5~10元,就購買劣質蝦苗。在廣東珠三角的一些蝦農常犯這方面的錯誤,導致對蝦養殖失敗。而有經驗的蝦農,寧愿每萬尾多花10元,或更多,買到優質蝦苗,養蝦年年成功。
二、水環境惡化
引起水環境惡化有以下原因:
1.底質沒有改良好有學者提出,養蝦先養水,養水先養土,養蝦成功在于土,失敗也在于土。可見改良底質是養蝦成功的根本保證。但有許多蝦農經常犯這方面的錯誤,導致養蝦失敗。
有些蝦農的蝦塘長期養蝦,特別是沿海地區的蝦塘,根本沒有采取措施改良,只是曬塘,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只要養蝦,蝦的排泄物、殘餌和生物尸體就不可避免地積聚池底,這些積聚的有機物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污染就越來越嚴重。
池水的變化,主要由底質變化引起,以改良底質為中心的水質管理,是當今養殖的最關鍵技術。因此,凡養蝦應首先把底質改良好,清除污染源。這些污染源可以比喻為蝦塘中的"牛鬼蛇神"。當溫度升高或惡劣天氣,這些"牛鬼蛇神"就會出來興風作浪,進行破壞,導致水質惡化。
2.過早投餌和過量投餌筆者接觸到廣東、廣西、海南等地蝦農,發現不少蝦農在放苗后即開始投餌料,這樣過早投飼料,污染底質,引起水質惡化。導致對蝦發病。
2004年3月廣西北海市某蝦農養殖一個10畝塘南美白對蝦,放700萬尾南美白對蝦標粗。從放苗的第二天開始就投飼料,在放苗后的25天內,總共投下800千克飼料,曾在一天內投下20千克飼料。在投飼料后第25天,筆者到該蝦塘,蝦農反映飼料臺內蝦苗越來越少。筆者在投飼后4小時,觀察飼料臺內仍有許多飼料,并有不正常個體出現。隨即建議用撈箕撈池內蝦苗觀看,結果發現有死亡個體和殘體,底質存在許多腐爛發臭的飼料。這完全是過早投飼料和過量投飼料造成的惡果。最后這池蝦繼續發病,大量死亡,只好放棄養殖,重新放苗。損失蝦苗款2萬元,飼料款4000余元,更耽誤生產時間,損失慘重。
眾所周知,對蝦養殖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在放蝦苗前肥水~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經過肥水的蝦塘,改變了水色和透明度,池中存在大量的浮游動物。幼蝦最喜食這些浮游動物,投下的人工配合飼料幼蝦也不吃。有經驗的蝦農一般在精養蝦塘,放苗20天左右方開始投人工配合飼料。當然放苗后什么時候開始投飼料,可以用一個飼料臺,每天放下少許飼料試驗。如果飼料臺內飼料被蝦吃完,則應開始投飼料。試驗過一次,總結出經驗后,就可以掌握放苗后開始投飼料的時間。
過量投飼料,也導致水質污染。廣東江門市新會區某蝦農養了5畝塘南美白對蝦,每畝放苗10萬尾,放苗后45天內,共投下200千克人工配合飼料,最多一天投下20千克飼料。筆者因飼料售后服務工作需要,到過該蝦塘,見到池水已變清,表明是投飼料過量。在投完飼料后3小時,檢查飼料臺內飼料狀況時,發現飼料臺內還有許多飼料剩余,這表明投飼料過量。
投飼料過量的最大危害不在于浪費,而在于剩飼積聚池塘,大量耗氧。而池塘各種要素都直接或間接與含氧量發生關系。當池塘中含氧量高時,池底各種物質進行氧化反應,水質良好。當池塘中含氧量低時,是進行還原反應,池塘中有害物質,例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就增加,導致水質惡化,致使蝦發病。
3.投劣質飼料廣東中山市民眾鎮某蝦農2002年養殖10畝塘的南美白對蝦,規格已達100尾/千克,達到上市規格。為了省錢,也為了蝦更快長大,用新鮮福壽螺喂蝦,筆者見到這種情況后,建議不要用這種餌料喂,因為它會污染水質,容易引起蝦病,但該蝦農認為,蝦已長到上市規格,如果發病,可以立即賣掉。事后第5天,該蝦農給筆者打電話,該蝦塘真的發病,損失慘重。
4.水質交叉污染目前養殖對蝦絕大多數是連片開發,共用一個河道。許多地區的蝦發病后,不經消毒處理,水便排到河道。而另一些蝦塘進水時便產生交叉污染,導致正常養殖的蝦也發病。
三、缺乏科學管理
1.養蝦人員缺乏對蝦養殖基本知識2003年廣東陽江市曾發生一次事故:一天,蝦場老板叫一個工人施沸石粉,每畝施20千克。該工人卻施了漂白粉,濃度達200克/立方米,結果把該塘蝦全部毒死,損失慘重。
這個事例說明,不少蝦農,特別是聘請的養蝦工人,很少或根本不學習養蝦知識,只知道干活。從這個事例中應吸取教訓:凡養殖對蝦,都應努力學習,要依靠科學致富和勤勞致富,更應科學養蝦。
2.亂用藥物"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是養蝦的基本方針,按照科學的養蝦方法,做好每個環節的養殖工作,是最好的預防蝦病的方法。但不少蝦農怕蝦發病,定期使用殺菌消毒藥物,而一旦有病,更是大量用抗生素或其它各種消毒藥物。所有這些都是不科學的,因為各種消毒殺菌類藥物不僅將病毒病菌殺死,也把水中有益微生物殺死。而池中的微生物,90%以上屬有益微生物,池中有益微生物是維持池塘生態平衡的主力軍。
3.缺乏抗擊自然災害天氣的基本知識,導致對蝦發病在每年的東北季風轉為西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轉為東北季風期,對蝦最容易發病。例如我國5、6月間是對蝦病的高發季節,這是由于這個期間正是多雨季節,經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現。遇到同樣的自然災害,許多蝦農每年養殖都成功,但也有許多蝦農養蝦經常失敗,這與養殖技術有密切關系。抗擊自然災害最有效的辦法是培養好水色,維持透明度在10~20厘米,經常測定水中的含氧量,池塘底部含氧量若低于4毫克/升,必須及時開增氧機。
4.缺乏科學賣蝦的基本知識筆者2006年3月曾到江蘇海安市作對蝦養殖技術服務,了解到2005年許多蝦農的蝦在養殖到每千克100尾、達到上市規格后,因發病而死在塘底,損失慘重。對于這種損失實在太可惜。而這種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對蝦發病總有基本規律和基本特征,就是病情由輕到重,數量從少到多。其最明顯特征是在攝食飼料中表現出來。
養殖對蝦必須在每個蝦塘設2個以上飼料臺,每次投完飼料后,在飼料臺內放當次總投飼量的1%~2%,每次投完飼料后1.5~2小時準時觀察飼料臺內飼料狀況。在天氣正常的情況下,上述觀察時間若發現蝦把飼料吃光,表明蝦生長正常。如果發現飼料臺內沒有吃完,表明蝦開始不正常,很可能發病,應果斷賣蝦,越快越好。這時賣蝦沒有任何損失。相反若遲疑,甚至采取救治的方法,過1~2天,蝦開始游塘、停在池邊,甚至出現死亡,損失很大。2002年廣東珠海市白蕉鎮一蝦農養殖了南美白對蝦,也達到上市規格,在蝦發病后不及時賣掉,而用救治方法,不但不能把蝦病治好,反而蝦死得更多,損失巨大。
臺風是養蝦的大敵。每年在我國沿海地區幾乎都有臺風登陸,這些地區正是我國對蝦養殖最發達地區。如果在臺風季節,自己養殖的對蝦已達到上市規格,已形成的臺風有可能在自己養殖的地區登陸時,應立即賣蝦。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