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我們多年來進行了黃河三角洲地區灘涂池塘蝦貝混養技術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總結如下:
一、池塘標準
進行蝦貝混養的池塘除具備一般對蝦養殖池的基本要求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①蝦池內要有環溝和一定面積的中央灘面,環溝深在60厘米,中央灘面平坦,略有斜坡更好,以利排水干露;②中央灘面底質要求泥沙或沙泥質,混養蟶、蛤等穴居性貝類,底質要以泥為主,軟硬適中,過硬對貝類鉆穴生長不利,起捕也困難,過軟對其攝食、生長不利;③池塘灘面水深要求80~100厘米,不低于60厘米。
二、池塘清整
對穴居性貝類,在放苗前半個月就應做好池塘的清整,重點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清除污泥在放養前必須徹底清除過多的淤泥,改善灘面底質條件,以利于蝦貝生長。
2.藥物清池常用的清塘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和茶籽餅。茶籽餅要經過浸泡后稀釋潑灑,使用濃度100克/立方米,藥效期3天,還有施肥作用。生石灰放入水中化開,全池潑灑,每畝用量200千克,藥效期10天;漂白粉在桶中調成糊狀全池潑灑,使用濃度50克/立方米,藥效期1天。
3.翻整灘面在清池結束后就可以翻整灘面了,一般穴居貝類宜放養于中央灘面。要把養殖灘面翻松,深度15~25厘米,并耕細、整平。
三、培育基礎餌料
投放苗種前根據養殖品種的生態習性,提前肥水繁殖浮游植物,其方法是:在貝苗放養前15~20天,進水20~30厘米,每畝施氮肥5千克、磷肥0.5千克,分2~3次投放,掌握少施勤施的原則,根據水色、透明度及時調整,始終保持水色呈黃綠色或淺褐色。
四、混養方式
我們在對蝦(主要是日本對蝦)養殖池混養了多種貝類,并取得了良好的試驗效果。
縊蟶、青蛤、文蛤等品種適宜在中央灘面上底播養殖,除縊蟶需筑畦外,其余品種劃成12~15米寬的大塊即可,塊間留有0.6米寬的溝渠,以便于播苗和平時管理檢查;毛蚶、菲律賓蛤仔除在中央灘面上底播外,也可在邊灘(除四角外)少量底播。
五、苗種投放
1.蝦苗放養一般在每年4月底或5月初投放0.8~1厘米的優質日本對蝦苗種,每畝放養3萬~4萬尾。
2.貝類苗種投放
(1)縊蟶苗放養:4月上旬放苗,最好比對蝦苗早放,如安排有困難,最遲也應在蝦苗3厘米前放下,否則縊蟶養成率很低:每畝放養規格5000~6000粒/千克的蟶苗35萬~45萬粒。放養時在蟶畦周圍事先做好標記,待苗種到后立即均勻撒播于蟶畦上,蟶苗放養后,每天保持灘面干露2~3小時,持續3~5天,以促進蟶苗穴居,提高蟶苗成活率。
(2)青蛤、文蛤、毛蚶、菲律賓蛤仔苗種放養:可在4~6月份放養,一般比蝦苗遲放,因為它們有堅硬的外殼,放養成活率較高。密度根據池塘條件、水質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一般青蛤每畝投放300~500粒/千克的苗種20萬~30萬粒;文蛤苗,殼高2.5厘米、每畝放養20萬粒左右;毛蚶苗,1萬粒/千克、每畝放40萬~50萬粒;菲律賓蛤仔苗,8000粒/千克、每畝放60萬左右。
六、生產管理
1.按常規投足對蝦餌料,蝦以鮮活餌料或人工餌料為主,蛤以濾食水中浮游生物為食。堅持定時定點投餌,防止因投餌不足,對蝦到蛤埕尋食扒苗從而影響蛤苗生長和成活,同時蝦也長不好。
2.投餌要避開貝類養殖區,以免引來蝦食貝類和殘餌污染貝類。
3.在7~9月份的高溫季節,可結合對蝦池的大換水,盡量干露灘面,有利于貝類的穴居生長,大換水最好在早晚進行,以防高溫燙死貝類。
七、收獲
混養貝類的起捕,應根據其規格、肥瘦度、市場行情等情況綜合考慮確定。
縊蟶一般養殖5個月左右,殼長達到6厘米以上,80只/千克即可起捕,利用8~9月份蝦池大排水的間隔時間,集中力量起捕。
毛蚶一般6~8個月可達商品規格,120粒/千克,在春節前后上市。
青蛤一般養殖5~6個月可以起捕,規格達到60~80只/千克,在當年10月份起捕。
文蛤一般經過5個月的養殖可達到商品規格(殼高為4厘米),趕在國慶節期間上市,銷售價格較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