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生物學特性:青蟹的外形與梭蟹相似,但甲殼較為圓鈍。身體原為20節,由頭部8節、胸部5節和腹部7節組成,各節均有附肢1對,由于青蟹在甲殼類動物進化過程中達到了較高級的階段,演變的結果使其頭部與胸部愈合為一(合稱頭胸部),節數已難于分辨。然而,頭部的8對附肢和胸部的5對附肢依然存在;腹部顯著退化,折貼于頭胸部之下,7節分明,而附肢數目已變少,雌蟹尚存4對,雄蟹只剩2對。體型左右對稱。整個身體可分為3部分:
1.頭胸部是身體的主要部分,其背、腹兩面均被大型甲殼覆蓋,靠此堅硬的甲殼來保護軀體部的柔軟組織。在背面的甲殼稱頭胸甲或背甲,腹面的稱腹甲或胸板。頭胸甲呈扇形,略扁平,青綠色,稍隆起且表面光滑,其寬度大約是長度的1.5倍。頭胸甲中央有明顯的“H”形凹痕,形成若干與內臟位置相對應的區,可分為胃區、心區、腸區、肝區和鰓區。頭胸甲邊緣分為額緣、眼窩緣、前側緣、后側緣和后緣。額緣有三角形額齒4枚;眼窩緣具眼前齒各1枚;前側緣各有側齒9枚,其形狀似鋸齒,故名為“鋸緣青蟹”;后側緣斜向內側;后緣與腹部交界,近于平直。額緣兩側有1對帶柄的復眼,能左右轉動,平時多橫臥在眼窩緣下方的眼窩里,受驚時則豎立起來。眼內側生有兩對觸角,基部藏有排泄器(即觸角腺)。頭胸甲不但遮蓋背面,其前端還折入頭胸部之下,可分為下肝區、頰區、口前部。在口前部后方中央的缺口為口腔,口腔上緣的口器從里往外依次同大額、第一、第二小顎和第一、第二、第三顎足等6對雙肢形附肢組成,好像是6道屏門。食物必須通過這6道門才能通過大顎之間的口而進入食道。口由一上唇和左右兩片下唇所包圍。大顎的內肢發達,成臼齒狀,適于咬碎堅硬的食物。小顎成薄片狀,能搬送食物。第一顎足有撓片,能擊動水流,以保持鰓內的水流動,幫助呼吸;第三顎足的形狀構造,則是分類上的主要特征之一。腹甲灰白色。中央部分向后陷落呈溝狀,稱腹溝。胸部腹甲原為7節,前3節已愈合為1節,節痕尚可辨認。后4節在腹溝處也已愈合,但其兩側的隔膜仍可分辨。生殖孔開口于胸板上,雌雄位置有異。雌的一對開口于第三對步足基部相對應的胸板;雄的一對側開口于游泳足基部相對應的胸板。
2.腹部連接頭胸甲后緣,曲折緊貼于胸板,呈扁平形。四周有絨毛,谷稱“蟹臍”,把它打開,可見中線有一縱行凸起,內有腸道貫通,肛門開口于末端。腹部(蟹臍)的形狀隨著不同成長時期而變化。幼蟹時期,雌雄均呈狹長形,性征不明顯。當甲殼長達1厘米、寬1.5厘米以上時,性別特征就逐漸出現,雌性開始擴寬,漸呈圓形,雄性則仍為狹長三角形(見圖4)。腹部7節分明,雄蟹第一節有一橫行突起,將該節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連接頭胸甲后緣之下,后部彎向腹面;第二節短而窄;第三節最寬;從第四節至第七節則以逐漸變窄,但長度卻變;第六節最長,其末緣內凹,基部直,約為末緣寬的1.7倍,兩側緣直;第七節的末緣鈍圓。2對腹肢已異化為管狀尖細的交接器,系鈣質組成,著生于第一至第二腹節上。第一對腹肢粗壯,末端趨尖,外側面具許多細小的刺,交配時用作輸精,又稱交尾針,或“陰莖”;第二對細小,用于噴射精液。雌性的第一腹節與雄性相似,其余6節則漸趨向圓形,以第五節最寬,第六節最長,第七節最小。4對腹肢著生于第二交配的雌蟹,剛毛很長,供產出的卵子粘附之用。
3.胸足胸部附肢5對,每肢從身體端向末端依次由底節、基節、座節、長節、腕節、掌節(也稱前節)和指節等7節所組成。第一對附肢呈鉗狀,稱螯足,粗壯堅硬而強大,用于鉗鑷食物、掘土和斗敵,表面光滑,長節前緣具3齒,后緣2齒,末端1枚較小。腕節外側面具2齒,其基部后隆脊與腕,掌關節上刺后隆脊成三角形,掌節腫具1刺。指節的左右側面各具1淺溝,兩指間的空隙大,內緣具強大的鈍齒。第二至第四對附肢呈尖爪形,稱步足,用于步行,較細長。其前節與指節的前后緣具有褐色刷狀短毛。第五對附肢稱游泳足,前節與指節扁平呈槳狀,善于游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