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陜西省水利廳2002年下達了“陜西省工程化稻田養魚技術推廣項目”,筆者主持了商洛市項目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項目實施中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一、項目區概況及稻田選擇
本項目選擇在丹鳳、山陽和鎮安三個山區縣實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氣候條件符合工程化稻田養魚要求。選擇稻田集中連片,水源充足,保水力強,避風向陽,面積一般1~5畝,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
二、實施方法
1.建設合理的田間工程設施對堤埂加固培厚,埂高40~60厘米、寬30~40厘米;在田邊修建魚凼,面積每畝45~55平方米,深1.2~1.5米,采用青磚或毛石漿砌,水泥沙漿抹面,確保不漏水、不滲水;由魚凼向田中開挖魚溝,魚溝寬40~60厘米,深30~50厘米,一畝以下田塊挖“+”字型魚溝,一畝以上挖“田”字型或“#”字型魚溝,魚凼與魚溝相通,確保魚能在整塊田中自由活動、攝食;魚凼、魚溝面積控制在養魚稻田的10%~12%,其中魚凼面積8%~10%;在地角開挖進、排水口,設置攔魚柵,攔魚柵要高于田埂,起防逃和防止敵害生物入稻田的作用。
2.搞好水稻栽培稻田養魚后,魚的活動對水稻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宜選擇抗倒伏、耐肥力、抗病蟲害、產量高的水稻品種。為了提早魚苗投放時間,最好在6月15日之前插秧。每畝插秧株數控制在2萬~2.5萬株,并利用行邊優勢,適當增加魚溝旁秧苗密度。
3.養殖模式設計及魚種放養
(1)養殖模式設計:根據稻田養魚的生態特點及經濟條件,設計了如下兩種養殖模式。
(2)魚種放養前的準備:放魚兩周前,每畝用75~100千克的生石灰化水潑灑于魚凼、魚溝及田塊中,次日將魚凼、魚溝及底泥翻動一下,使生石灰與淤泥充分混合。放魚前一周用發酵的有機肥進行肥水,每畝用量為200~250千克。
(3)嚴把苗種投放關:養魚種稻田,在插秧后5~7天秧苗返青后放養夏花魚種;養殖成魚稻田最好先將魚種囤于魚凼中暫養以適應環境。魚種質量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魚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洗魚體10分鐘,進行魚體消毒。
4.飼養管理
(1)投餌管理:放養初期,田中餌料生物豐富,水溫較低,少投餌或不投餌。6月下旬開始投喂,投喂種類為麥麩、豆渣、豆餅,輔以配合飼料,投喂次數為每天兩次,即上午7~9時,下午4~5時;投喂量以魚總重量計,6月每日為魚總重的1%~2%,7~8月為魚總重的2%~3%;投餌堅持“四定四看”原則。
(2)追肥管理:追肥以無機肥為好,堅持少量多次。一般用尿素,用量為每月每畝8~10千克,或硫酸銨10~15千克。
(3)水質調控:魚種放養初期,魚小秧苗矮,田間水位保持6~10厘米;秧苗分蘗后,水深保持17厘米左右;高溫季節,每7~1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不超過田間總水量的1/5~1/4;養魚稻田要經常疏通魚溝,曬田時水要漸漸排干,使魚隨水集中到魚溝、魚凼中。
(4)巡田:堅持早、中、晚巡田,檢查田埂和進、排水口,修補漏洞;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要經常驅趕水鳥,嚴禁鴨子入田。
(5)魚病防治:一是做好水田和魚種消毒;二是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每月定期用生石灰或菌毒清對魚凼、魚溝消毒一次,定期投放大蒜藥餌預防魚病,加強魚病測報工作,發現魚病及時治療。
(6)注意養魚稻田中用藥安全:養魚稻田以生態預防為主,施用農藥宜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品種,可選擇撲虱靈、殺泯松、多菌靈、稻豐散等。嚴格掌握用藥劑量;在用藥方法上,施藥前先疏通魚溝,加深水田水至7~10厘米,粉劑趁早晨有露水時用噴粉器,水劑宜在晴天露水干后用噴霧器噴灑以霧狀噴出,減少藥物落入水中;施藥后要密切注意魚類的活動情況,如發現有中毒癥狀,必須立即加注新水,避免魚類中毒死亡。
三、項目實施結果
以鎮安柴坪長青村稻田養魚為例,試驗田管理人員王泰會,面積1.2畝,建魚凼68平方米,占稻田總面積的8.5%,養殖模式以草魚為主,總放養量為510尾、23.4千克。平均畝放量424尾、19.5千克,其中草魚333尾、16.7千克,鰱魚33尾、1.0千克,鯉魚50尾、1.5千克,鯽魚8尾、0.3千克。試驗田總產魚96千克,總產稻谷576千克。平均每畝魚產值為477.5元、稻產值328.3元,合計805.8元:每畝投入279.2元,畝利潤為526.6元。上述經濟效益核算均按當地市場價格計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