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十、蛀鰭爛尾病
(一)病狀:病魚的鰭條邊緣出現乳白色,繼之腐爛而造成鰭條殘缺不全,尾鰭尤為常見。有時每根鰭條軟骨間結締組織裂開,有時尾鰭成掃帚狀,嚴重時整個尾鰭爛掉。病魚的鱗片正常,或者有個別鱗片脫落。有些病魚尾鰭有充血現象,呈一條一條血絲狀。
(二)病原體:可能是細菌,菌名待鑒定。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從當年魚到產卵親魚都會患此病,而以大魚為常見。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夏季往往引起病魚死亡。水溫較低時,整個尾鰭爛掉,病魚仍活著,使金魚。錦鯉觀賞價值降低,家庭養金魚易發生此病。我國各地都有此病出現。
(四)防治方法:
1、用孔雀石綠1%濃度水溶液涂抹鰭條破裂處。每天一次,連續涂35天。以預防水霉菌感染,促使傷口愈合。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1ppm~2ppm濃度全池遍灑。
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諾1%濃度水溶液涂抹,每天一次,連續涂3~5天。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上述濃度全池遍灑。
3、用利凡諾全池遍灑。適用于名貴品種,濃度與防治爛鰓病相同。
4、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必須投喂水蚤、劍水蚤、水蚯蚓等動物性飼料,加強營養,以增強抗病力與組織再生能力。
5、如果尾鰭爛掉一部分,殘缺不全,應該用剪刀剪去,使鰭條平整,然后用上述藥物處理。通常經過10~15天,裂開的鰭條能夠愈臺,剪去的鰭條也能夠再生通常經過40~80天,整個尾鰭可重新長好。再生鰭條與原來舊鰭之間留下一條痕跡,這種魚觀賞價值降低了,但可以留作親魚繁殖后代。
十一、水痘病
(一)病狀:病魚的體表出現一粒一粒的小水痘,其大小下一致,小的如綠豆、黃豆,大的如豌豆。通常水痘為圓形或橢圓形。水痘內是淡黃色的液體,經顯微鏡檢查發現有大量的細菌。水痘的位置集中魚體腹部,腹面兩側,少數在尾柄、頜下。水痘的數量少則3~5個,多則十余個。患病的以珍珠鱗特別是球形珍珠鱗發病率高,其次是水泡眼。
(二)病原體:可能是細菌。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患病的都是大金魚,從當年魚到親魚都會患病。從春未到秋季都有發生,有時水痘會自行消失;有時水痘破裂,破傷處有發炎充血現象,能使病魚死亡。通常對金魚危害不大。上海、江蘇、浙江、湖北都有此病的病例。紅鯉、錦鯉沒有發病的記錄。
(四)防治方法:
1、用利凡諾或呋喃唑酮1%濃度水溶液涂抹水痘破裂處,防止繼發性感染致病菌。每天涂抹一次,連續3~6天,直到傷口愈合。
2、用呋喃唑酮全池遍灑。與防治皮膚發炎充血病相同。
3、用維生素E內服,與防治豎鱗病相同。
十二、穿孔病(洞穴病)
(一)病狀:早期病魚食欲減退,體表部分鱗片脫落,表皮微紅,外觀微微隆起,隨后病灶出現出血性潰瘍,從頭部、鰓蓋、背部、腹部、鰭部直到尾柄均可出現。潰瘍面大小不一,依魚體大小有所差異,小者如黃豆,二齡以上大金魚潰瘍直徑有1~2厘米。有的病灶在腹側形如一條被刀劃破的傷口,又似打印病,其潰瘍不僅限于真皮層,而且深及肌肉,嚴重的甚至骨骼和內臟,酷似一個洞穴,故又稱洞穴病。發病快,病程持續時間較長,盲到病原體侵入鰓部,鯉絲紅腫成棒狀,尖端有缺刻,腫脹有的呈紫色,有的整個鰓絲呈蒼白色,有的部分鰓絲形成血栓,以致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二)病原體是魚害粘球菌(Myxococcuspisciocola)。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此病是危害很大的傳染病,1971年日本發現此病。每年從9月到次年6月為流引期,而10月到初冬水溫較低時,為流行盛期。據了解日本友人贈送一批金魚給杭州,杭州動物園金魚場飼養,未經嚴格的檢疫措施,以致全長14厘米以上,二齡名貴金魚900尾和12厘米3000尾親魚均先后患病。180口魚池幾乎每日均有死亡,少則十余尾,多則五、六十尾,最多一日死亡一百余尾,情況嚴重,這是金魚疾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種病。用病魚卵孵化的魚苗,一個月后也開始發病,其癥狀與成魚有所不同,最初是尾鰭邊緣出現白色粘液股分泌物,隨即向前蔓延,布滿全身,不久死亡;少數小魚開始時,鱗片色素細胞被破壞,夫去光澤,體色轉白,然后脫落發炎,出現潰瘍,此病僅發現于杭州。
(四)防治方法:
1、經常投喂水蚤。水蚯蚓等鮮活食料,加強營養,增強對穿紀病的抗病力。
2、合理密養,水中溶氧量最好維持在5毫克/升左右,避免魚浮頭,以增強抗病力。
3、呋喃唑酮和食鹽合劑浸洗。呋喃唑酮20ppm加食鹽1.4%濃合液浸洗20~30分鐘,每天浸洗一次,連續浸洗2~3次,預防比治療效果更好。
4、呋喃唑酮、食鹽、高錳酸鉀20ppm,浸洗10~30秒鐘。適用于發病早期的幼魚。曾有七萬尾小魚經浸洗后,生長發育良好,直到成魚階段,未見此病復發。
5、死亡的病魚務必深埋并加主石灰消毒滅菌;病魚池水用漂白粉10ppm濃度全池遍灑消毒24小時后方可排入下水道中。
十三、膚霉病(水霉病、白毛病)
(一)病狀病魚體表或鰭條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狀的菌絲,故又稱白毛病。嚴重時菌絲厚而密,魚體負擔過重,游動遲緩,食欲減退,終至死亡。有時菌絲著生處有傷口充血或潰爛。
(二)病原體:同絲水霉(Saprolegniamonoica)曾在金魚、紅鯉上發現。寄生水霉(S.parasitica)曾在金魚、紅鯉體上和鯉、金魚的卵上發現。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據報道,水霉和綿霉腐生性寄生物,專寄生在傷口和尸體上。魚類型患水霉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捕捉、搬運時操作不小心,擦傷皮膚,或因寄生蟲破壞鰓和體表,或因水溫過低凍傷皮膚,以致水霉的動孢子侵入傷口。當水溫適直時(15度左右),3~5大就長成錯綜交叉的苗絲體。如傷口繼發性感染細菌,則加速了病魚的死亡。水霉全年都有存在,秋未到早春是流行季節。此病是金魚、紅鯉和錦鯉的常見病。多發病,我國各地都有流行。
(四)防治方法:
1、加強飼養管理,避免魚體受傷。在越冬以前,根據顯微鏡活體檢查結果,用藥物處理殺滅寄生蟲,可以有效地預防此病。
2、用孔雀綠0.1%~1%濃度水溶液涂抹傷口和水霉著生處。
3、用孔雀綠1:15000濃度浸洗3~5分鐘。
4、用食鹽400ppm~500ppm和碳酸氫鈉400ppm~500ppm濃度合劑全池遍灑。因用藥量大,通常將病魚集中在小水泥池中進行施藥。
5、用維生素E內服,藥量與防治豎鱗病完全相同。
6、創造有利于魚卵孵化的外界條件(注意水溫、魚卵密度),用1:15000濃度孔雀綠浸洗魚卵(連同魚巢一起)10~15分鐘,可預防魚卵水霉病。
十四、卵甲藻病(打粉病)
(一)病狀:病魚初期體表粘液增多,背鰭、尾鰭及體表出現白點,白點逐漸蔓延至尾柄、頭部和鰓內。驟看和小瓜蟲病的病狀相似,仔細觀察(或用放大鏡),可見白點之間有紅色血點。后期病魚游動遲緩,不時呆浮水表或群集成回,身上白點連接成片,就像裹了一層面粉,最后病魚瘦弱而死亡。
(二)病原體:是嗜酸卵甲藻(Oodiniumacidophilum)。它是一種寄生性藻類。成熟的個體呈腎形,寬大于長,長0.083~0.130mm,寬0.102~0.155mm顯微鏡檢查白點是不會運動的,與小瓜蟲有明顯的區別。
(三)危害和流行情況:此病發生在酸性池水(pH5.2~6.2)中。主要危害當年金魚,一齡魚死亡較少。春未至初秋,水溫22~32℃時為流行季節。小金魚密度過大,缺少水蚤、劍水蚤和水蚯蚓等動物性食料,病情特別嚴重,發生大量死亡。此病先后在廣東連縣、南海,江西上饒和宜春地區出現此病。紅鯉、錦鯉沒有病例記錄。
(四)防治方法:
1、投喂水蚤、劍水蚤等動物件食料,最好還要加喂少量蕪萍,以增強抗病力。
2、將病魚轉移到微堿性水質(ph7.2~8.0)的魚缸或魚地中飼養。
3、用碳酸氫鈉10ppm~25ppm濃度全池遍灑。適用于小缸、小池等小水體。
4、用生石灰5ppm~20ppm濃度全池遍灑。適用于室外土池或大魚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